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邓博、方清莲)七月的从化,稻浪翻滚,蝉鸣如潮。7月3日至7日,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红鹰心下乡突击队穿行在良口镇石明村的阡陌之间,以五天四夜的青春接力,完成了一场集支教、劳动、调研、资助宣传于一体的乡村服务之旅。他们把课堂搬进稻香深处,把政策送到灶火旁,用一句句叮咛、一首首童谣、一次次俯身收割,把知识与温暖悄悄种在土地里,等待来年生根发芽。
一、校园焕新:新操场迎来第一缕晨光
7月3日清晨,石明小学崭新的塑胶操场在阳光下泛着柔亮的光。突击队与全校师生共同举行简朴而热烈的启用仪式——没有礼炮,只有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声;没有红绸,只有迎风招展的校旗。队员随后对翻新教学楼逐间巡检:桌椅稳了,灯管亮了,风扇轻吟,连窗台都擦得能看见云朵的倒影。阅读角与音乐角同步落成,几百册图书码成彩虹,几把尤克里里静静等待拨弦的小手。
图为新操场启用仪式(队长钱兴群 摄)
二、课堂赋能:十二门课程串起五彩夏天
老师们在此次义教共开设音乐、手工、合唱、游戏、朗诵、写作、故事分享、科教、法律与心理健康、跳蚤市场等十二门课程。尤克里里零基础课堂先让指尖弹出《小星星》的完整旋律,再让童声与和弦同频共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把96件窗花贴满长廊,也把对家乡的热爱剪进非遗技艺;手语版《感恩的心》用节拍与手势教会孩子们说“谢谢”,更教会他们并肩合作;数字抱团、盲人摸象、寻宝大冒险三场游戏把规则藏进笑声,把沟通写进奔跑;田埂上的朗诵让稻浪听见《黄埔古村》的回声,也让14名孩子第一次用情感放声;一封信、一段视频封存了“未来的自己”,让梦想有了可回看的坐标;故事里的资助政策没有说教,只有“闯关记”,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温度自然抵达;一节简易电路实验点亮第一颗LED,也点亮对科学的好奇;情景剧《对校园欺凌说“不”》把求助电话编成顺口溜,让90%以上的学生牢牢记住了110、12355;最后的跳蚤市场与拍卖会把课堂积分变成文具、蜂蜜和掌声,把努力兑换成看得见的成长。
图为义教课 (队员梁锦渊 摄)
图为队员义教途中 (队员梁锦渊 摄)
十二门课程、三十余课时,以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心理、德育全覆盖的形式,为乡村孩子搭建起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微缩舞台;所有教具与资料已移交校方循环使用,实现了短期实践与长期教学的无缝衔接,让“把课堂搬进乡土”不再是口号,而成为可持续的青春接力。
图为手工课合照 (队员马泽钿 摄)
三、田野劳动:玉米地与蜂林间的一日农夫
7月5日天未亮,突击队与村民并肩穿梭在玉米地。两小时的采摘、搬运、分拣,将玉米垒成小山, 体验到了“粒粒皆辛苦”的重量。傍晚,蜂场里金波荡漾。队员跟着蜂农揭箱、摇蜜、过滤,记录下百花蜜的温控奥秘与线上销售路径,又为蜂蜜瓶贴上亲手设计的卡通标签。蜂农笑言:“明年这瓶蜜,说不定就能卖到广州天河城。”
图为突击队采摘玉米 (队员廖湘怡 摄)
图为突击队入户走访 (队员柯思绮 摄)
四、资助政策宣讲:把国家温暖送进灶火旁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是突击队此行最柔软的坚持。操场宣讲会上,队员用粤语、客家话穿插讲解,把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贷款、绿色通道等十余项政策掰开揉碎;小老师们发放着《广东省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的海报。
图为资助政策宣传 (队员范依彤 摄)
五、结业活动:把成长写进笑脸
7月7日,校园变身欢乐集市。跳蚤市场上,孩子们以课程积分兑换文具、蜂蜜、食用油;拍卖会上,每一次举牌都伴着尖叫与掌声。结业典礼上,30名“全勤小先锋”、从老师手中接过奖状与 小礼品。黑板报上留下一句话:教育如光,照亮小小少年;乡土如歌,等你唱响未来。
图为跳蚤市场 (队员林霭敏 摄)
六、总结与展望
五天很短,短到还没来得及把稻浪看尽;五天又很长,长到足够把知识与希望播撒。老师表示,将把资助政策宣讲纳入秋季家长第一课,持续跟踪困难学生。突击队则计划在学期内开通 线下邮箱,让陪伴不因距离而中断。
汽车驶离村口时,孩子们追着挥手,蝉鸣与歌声交织成最悠长的告别。队员们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段故事的开始——那片土地,那些笑脸,终将在某个秋天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图为突击队大合照 (队员梁锦渊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