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岭南,蝉鸣与热浪交织成夏的序章,佛山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南粤知行实践团以足尖为笔、热忱为墨,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岭南文化探寻之旅——从暨南大学的百年书香,到永庆坊的骑楼新韵;从潮州广济楼的飞檐斗拱,到广济桥的“十八梭船廿四洲”;从牌坊街的功名印记,到汕头开埠区的侨乡记忆……我们以行走丈量历史,用实践叩问未来,在古今交融的褶皱里,寻找岭南文脉的传承密码。
暨南大学:百年侨校的“文化摆渡人”
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以“忠信笃敬”的校训精神为纽带,串联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团队成员在“百年暨南”石碑前驻足,感悟这所侨校的使命担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南粤知行实践团通过访谈校史专家、整理侨批档案,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化摆渡”脉络:百余年来,超过40万名港澳台侨及海外学子从这里出发,将岭南文化的智慧带向世界。在“中华文化大讲堂”上,团队与非遗广彩传承人共绘“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瓷盘,听海外校友会代表讲述“用潮汕工夫茶打开文化交流之门”的故事。成员王同学感慨:“原来每一封侨批、每一次文化展演,都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摆渡船’。”
▲图为“百年暨南”石碑照/纪睿超摄
永庆坊:旧城新生的“微改造范本”
夜幕下的永庆坊,青石板路映着暖黄灯光,骑楼霓虹与粤剧唱腔交织成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实践团以“溯源-聆听-对话”三重维度展开调研:在趟栊门斑驳的铜环间触摸岭南建筑的“活态基因”,在百年戏台前记录粤剧老艺人“南国红豆”的传承创新,在网红书店与非遗工坊中探讨“微改造”激活历史街区的路径。团队成员感慨:“这里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以文化为底色,让老街区在烟火气中焕发青春活力。”数据显示,改造后的永庆坊年客流量突破千万,成为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协同发展的典范。
▲图为永庆坊游船照/纪睿超摄
牌坊街:市井风情的“立体百科全书”
22座明清石牌坊沿街林立,实践团以“理学儒宗”“四进士坊”为切入点,解读岭南文化“海纳百川”的特质。在甲第巷口,镬耳墙顶的“鳌鱼吐水”灰塑融合中原防火智慧与潮州吉祥寓意;义安路骑楼下,罗马柱与潮州砖雕共处一檐,形成“中体西用”的独特美学。这些建筑密码破译了岭南人‘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传统与现代在此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共荣。”
▲图为牌坊街石牌坊照/纪睿超摄
午后,实践团走进小巷深处的一家百年茶居。82岁的茶艺传承人林伯现场演示“二十一式”工夫茶:“高冲低斟’是为聚香,‘关公巡城’是为均汤,‘韩信点兵’是为收味……”团队成员轮流体验“烫杯温壶”的仪式感,发现看似繁琐的流程中暗含科学——高温消毒、浓度均衡、香气锁存,每一式都是潮州先民对生活智慧的提炼。在与茶客的闲聊中,团队捕捉到更多文化细节:潮州人将“喝茶”称为“食茶”,强调“茶薄人情厚”;茶具必用“潮州四宝”(玉书煨、孟臣罐、若琛杯、橄榄炭),却对茶叶品种不拘一格。团队成员感慨道:“这像极了岭南文化的性格——守正不守旧,开放不盲从”。
广济楼:千年城楼的“力学诗篇”
晨光中的广济楼巍然屹立,三层歇山顶琉璃瓦流转着历史光泽。实践团化身“文化解码者”,细察梁柱间燕尾榫、粽角榫的精妙结构,惊叹于古人“无钉之技”构筑的22米高城楼。通过对比《潮州府志》与城楼内陈列的明代城砖、清代楹联,成员梳理出其从南宋“镇南楼”到今日风貌的演变脉络,揭示其作为潮州商贸繁荣见证者与海丝文化节点的双重价值。如今,现代光影技术赋能的灯光秀,让历史与现代在光影中对话,印证了“守正创新”的传承真谛。
▲图为广济楼照/纪睿超摄
广济桥:启闭式桥梁的“非遗密码”
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以“浮梁结合”的智慧实现“活动桥”与“固定桥”的转换。团队基于对广济桥的深度研习,在其桥体24座亭台楼阁间展开“微观考古”:凌霄亭的“蟹篓纹”金漆木雕、得月楼的潮剧脸谱镂空窗棂、桥墩处的宋代瓷片,无声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事。非遗展区内,潮绣、木雕、手拉壶等技艺体验让成员深切感受到“泥性与火性”背后的岭南性格——外柔内刚,包容万象。据运营方介绍,广济桥通过“日观景、夜赏灯、周演剧、月非遗”模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非遗工坊产值增长30%,成为“活态传承”的标杆。
▲图为广济桥船梁照/纪睿超摄
小公园骑楼街区:廊檐烟火中的“世界性”
中山纪念亭的八角飞檐下,巴洛克山花与潮州木雕在骑楼立面共舞,蚝烙焦香与南洋彩玻交织成市井画卷。实践团发现,骑楼“下店上宅、前廊后市”的布局,既抵御台风侵袭,又催生出“潮汕夜市”等独特商业形态,容积率提升45%的同时,保留了“行街叫卖”的文化记忆。在福合埕夜市,粿汁摊前老师傅浇淋米浆的动作如潮剧水袖般流畅,蚝烙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印证了“非遗即生活”的传承理念。
▲图为中山纪念亭照/纪睿超摄
侨批文物馆:一纸家书的“家国春秋”
侨批文物馆内,泛黄的“银信合一”家书诉说着潮汕人“向海而生”的悲欢。“阿母,暹罗米贵,儿已觅得工,月寄银十圆,勿念”——这些跨越重洋的信件,不仅是经济往来的凭证,更是潮汕宗族文化与家国情怀的载体。展馆中1949年汕头解放当日的“爱国侨批”尤为动人:“闻家乡解放,喜极而泣,愿将三年积蓄悉数捐作军费!”成员张同学动情地说:“侨批是潮汕人的‘精神脐带’,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根永远在中华。”
▲图为侨批文物照/纪睿超摄
开埠文化陈列馆:岭南开放的“启示录”
从1860年汕头开埠的“被迫开放”,到今日“华侨试验区”的蓬勃发展,开埠文化陈列馆以老照片、通商地图与蒸汽轮船模型,勾勒出岭南文化“敢为人先、兼容并蓄”的基因图谱。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报告中写道:“从骑楼到侨批,从商脉到文脉,汕头始终在探索:传统文化如何在开放中永葆生机?答案或许就藏在‘海纳百川,向海图强’的精神密码里。”
▲图为陈列馆内老照片展示照/纪睿超摄
从暨南大学的多元文化交响,到永庆坊的旧城蝶变;从潮州广济桥的千年潮音,到汕头开埠区的开放密码,这场“行走的岭南文化思政课”,让佛山大学南粤知行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南粤青年当以文化为舟、创新为楫,将课堂理论转化为传承实践,让岭南文脉的“开放基因”融入湾区建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绽放“老城市新活力”的璀璨光芒。从潮汕红头船的出海口到珠江畔的创新走廊,这场永不落幕的青春接力,必将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蓬勃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凯炀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