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暖照威青地 绿电兴村惠三农”——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子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5 15: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管乐 张晨曦 于子甯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来自经济学院共11名同学组成的日晟乡兴队在马静老师和徐小恒老师的指导下,于2025年7月7日至7月10日就农村地区太阳能开发情况等问题至青岛、文登、威海等地展开为时4天的实地调研,团队采用发放调研问卷、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等方式。

在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交汇点上,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正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引擎。光伏板下不仅是清洁能源的跃动,更蕴藏着经济赋能的无限可能。而威青农村的太阳能开发正悄然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威青农村地区,丰富的日照资源与广袤的土地,让太阳能开发蕴含无限潜力。

图为团队来到大行新村调研。于子甯 供图

光伏兴村:大行新村的 “阳光收益” 民生答卷

2025年7月8日上午,团队来到位于青岛市胶州胶西街道的大行新村进行太阳能开发现状的调研。团队首先对进行太阳能光伏板安装的徐总进行访谈,了解了大行新村太阳能的开发程度、具体发电量、相关收益等。徐总表示,项目2024年总产值达76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2万元(约占总收入2%),村民通过维护工作年均增收约1800元,或通过屋顶租赁增收2000-3000元。可以看出光伏项目通过租金和少量就业机会显著提升了大行新村村民及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图为团队成员与青岛临空新能源有限公司徐总谈话。张学 供图

随后,为深入了解村民对于太阳能开发的看法,调研团队走进了大行新村村委会并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访谈。访谈显示,大行新村光伏项目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获得了高社会接受度,村民满意度较高。村干部报告“村民支持度约90%,初期担忧如房屋漏水、安全、资金结算等已解决。”经济收益方面,村民1提到增加的年收入约为2880元;村民2、3、4也提到年收入增加了2000-3000元。就业机会方面,村干部表示,光伏发电板每季度1-3次维护,每次2-4人,工资约为200元/天,需安全培训。同时,村民2也明确提到光伏板的安装和维护增加了就业机会。

图为团队来到华艺新能源有限公司调研。魏可欣 供图

绿能助农:华艺新能源的 “政企联动” 增收实践

7月9日,调研团队前往威海市华艺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威海市华艺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其主要经营业务为太阳能热发电装备销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光伏发电设备租赁等。成员向企业员工发放调研问卷,采访企业负责人,了解当地的太阳能开发情况。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公司的光伏设备,了解了企业规模、太阳能开发情况以及也周边农村和其他企业的合作情况等等。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发现该企业规模较大,产值较高,并与周边农村有合作,很好地带动了当地的绿色经济,并提高了村民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但团队也发现,近三年当地政府并没有相关的补贴政策,以及农村项目全额上网,村民无能源节约成本等问题。企业负责人也表示,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企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光农共生:上善堂产业园的 “棚顶发电 + 棚下增收” 探索

7月10日下午,调研团队来到了位于威海市的上善堂光伏农业产业园,并对园区负责人和相关村民进行访谈。

图为团队来到上善堂光伏农业产业园调研。张子艺 供图

负责人介绍了园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成立时间、发电容量、发电组件等,他提到园区的日照小时数接近1300到1400小时,但受政策和消纳问题影响,全年实际发电约1200小时。政策方面,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园区在建设时享有补贴,但是目前补贴已取消,有10%电量纳入市场化交易,但市场供大于需,价格难以消化。

“园区建立时与周边七八个村流转一千多亩土地,开展了棚下有机农业;园区建成后,提供了就业岗位,周边村民可以就近上班,租地有租金收入,上班还有工资,有固定收入。”除了园区负责人的相关说明,村民也提到使用光伏发电后有增加收入,对太阳能的开发和使用基本都持满意态度。

图为上善堂园内光伏电板。王昱蘇 供图

当科技与乡土碰撞,当阳光转化为希望,威青的实践为全国乡村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样板!从农户增收的“小账本”到乡村振兴的“大蓝图”,威青农村太阳能开发的故事仍在续写。破解成本、技术、观念的重重壁垒,构建科学的赋能机制,让太阳能真正成为点亮农村经济的“长明灯”。未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太阳能不仅能转化为电力,更将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管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