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彭水县谊友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辣椒基地的田垄上,“诗承鹿鸣,民族传薪”文化艺术服务团的9名成员正埋头拔草。这群平日里握笔杆的青年,当天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清理完3亩杂草,用“握草”的实践诠释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上午8点,带着露水的辣椒田还泛着潮气,成员们已分散成列,沿着田垄开始劳作。实践团成员宋国英蹲在最前排,指尖刚触到杂草就被露水打湿,她学着旁边成员的样子,拇指扣住草茎底部发力,却因用力不均带起一大块土,压弯了旁边的辣椒苗。“慢点,贴着根来。”后排传来提醒,她调整手势,第二次拔草时动作稳了许多。
▲图为团队成员宋国英拔草
阳光升高后,田垄间的温度迅速攀升。队伍中间,有人每隔十分钟就得直起身,用手背抹一把额角的汗,汗珠砸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洇出一小片湿痕。不远处的团队成员丁一凯正低头拔草,汗水顺着镜架往下滑,在镜片上晕开层水雾。他用衣角擦了擦镜片,继续在田间俯身拔草,手套被草汁染成绿色,掌心磨出红痕,却始终保持弯腰拔草的频率。
▲图为为团队成员丁一凯拔草
最打眼的是田垄尽头的“进度线”——已清理的地块里,辣椒苗根部土壤疏松,叶片舒展;未清理的区域,杂草仍在疯长。整个田间只有拔草的窸窣声、偶尔的喘息声和风吹过辣椒叶的沙沙声。这条由9双手共同划出的“界线”,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向前推进。
▲图为团队成员们在田垄分享拔草成果
到下午5点,3亩辣椒田的杂草被清理干净。成员们坐在田埂上,看着整齐的苗垄,有人笑着展示自己沾满泥土的鞋子,有人互相指着对方脸上的泥印打趣。“原来干农活这么累。”实践团成员丁一凯说,“但看着这一片干净的田地,就觉得值。”一位在基地种植的阿姨王华淑,走过来,看着成员们沾满草屑的手套和汗湿的衣衫,笑着说:“多亏了你们这些娃娃,这地清爽多了!”
▲图为团队成员们田间助农现场
从“握笔”记录乡村到“握草”服务乡村,这群青年知道,500亩基地里的这3亩平整地块,只是起点——但每一只握紧镰刀的手,每一滴落在泥土里的汗,都是“握笔”青年写给乡村的实干答卷。
撰文:李雯静 杜秀露
图片:沈欣悦 黄培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一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