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杜飞、宋明彩、朱雅馨) 2025年7月12日,淮阴工学院“藜”我有“缘”支教团一行怀揣对革命历史的深切敬意,奔赴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开展了探访红色刘老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此行旨在通过实地参访、庄重祭奠、国防教育及前辈访谈等形式,追溯烽火岁月,汲取信仰力量,将红色基因深植青年心田,转化为新时代支教路上的精神坐标与行动自觉。
硝烟凝固的壮歌:纪念馆里的精神洗礼
图为支教团成员纪念馆内聆听英雄事迹
清晨薄雾中,陵园肃穆庄严。步入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支教团成员屏息凝神,跟随讲解员穿行于时空长廊。玻璃展柜内,锈蚀的武器、泛黄的家书、破碎的衣物,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诉说那场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光影交织的屏幕上,重现着1943年3月18日那惨烈一幕——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的82位勇士,为掩护主力与群众转移,面对数十倍日伪军,血战竟日,直至弹尽援绝,全部壮烈殉国。
英烈们以忠勇为笔,热血为墨,意志为骨,在历史长卷书写不朽。成员李同学驻立烈士名录墙前,指尖轻触冰冷的石壁:“当82个名字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这样具象地呈现在眼前,那种震撼无法言喻。他们中最年轻的不过十几岁……和平的蓝天,真的是先烈用青春与生命托举起来的。”历史与现实在此刻激烈碰撞,教科书上的文字化作胸腔中奔涌的热流,一种生于盛世的深沉责任感在年轻的心间悄然扎根。
青松翠柏下的守望:祭扫中的崇敬与传承
图为支教团成员擦拭墓碑缅怀先辈
怀着难以平复的激荡心情,支教团成员手持素菊,列队走向巍峨的烈士纪念碑。陵园内松柏苍翠,更显庄严肃穆。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全体成员垂首默哀,向长眠于此的英魂致以最深切的缅怀。随后,成员们自发分组,细致地擦拭每一方烈士墓碑。抹布拂去浮尘,如同拂开岁月的轻纱,让镌刻的名字与事迹重绽光芒。清扫落叶,修整草木,每一份劳作都倾注着后辈的敬仰。
碑文上短短几行字,就是他们的一生。擦拭时,仿佛能触碰到那段滚烫的历史。成员们俯身清理碑座间隙的泥土,动作格外轻柔。当洁白的花束被郑重献于纪念碑基座前,一种无声的誓言在静默中传递。这不仅是仪式,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青年一代以最质朴的行动,向先烈庄严承诺:山河无恙,吾辈接棒。
铸剑为犁的底气:科技馆里的强军脉动
图为支教团成员国防科技馆观摩
下午,实践脚步移至刘老庄连红军小学内的国防科技展览馆。馆内,国产新型主战坦克模型威武雄壮,海军主力潜艇剖面结构精密震撼,各型军用飞机展翅欲飞。支教团成员沉浸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尖端国防科技成果展示中,聆听讲解员讲述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快递”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亲手操作模拟交互设备,近距离观摩精密部件,成员们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看到这些‘大国重器’,才真切体会到什么是‘能战方能止战’。强大的国防,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结出的最坚实果实!”成员宋同学在记录本上激动地写道。科技强军的壮阔图景,将爱国情怀具象化为沸腾的热血与报国的志向,激励着学子们夯实专业知识,未来在科技报国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
薪火相传的嘱托:老党员家中的初心课堂
图为支教团成员聆听老党员峥嵘岁月教诲
实践接近尾声,支教团专程拜访了郑河村有着40年党龄的老战士郑志强。这位曾戍守祖国西北边陲的老兵,家中陈设简朴,一枚枚闪亮的军功章却诉说着不平凡的岁月。围坐在老同志身边,他深情回忆起在青海高原服役的峥嵘往事:严寒缺氧的恶劣环境,戍边卫国的坚定信念,与战友同生共死的深厚情谊。讲到动情处,老人眼中泪光闪烁,声音却依旧铿锵:“我们那时候,就认一个死理——听党话,跟党走,为了国家和人民,啥苦都能吃,啥困难都能克服!”
老人目光殷切地扫过年轻的面庞:“娃娃们,你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但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珍惜,更要奋斗!把书读好,把本事练硬,心里时刻装着国家、装着人民,这就叫‘初心’!” 这堂没有讲台的“初心课”,深深烙印在成员们心中。“郑爷爷的手布满老茧,握上去却充满力量。他说的‘初心’,不是口号,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成员陈同学的感悟道出了团队心声。
从硝烟凝固的纪念馆到松柏长青的烈士墓前,从展现大国利器的科技展厅到浸润初心的农家院落,这场红色寻根之旅,为“藜”我有“缘”支教团注入精神动能。未来,该团队必将化此行的震撼与感动为行动,自觉担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与“播种机”,让刘老庄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旗帜,在乡村振兴的教育阵地高扬,汇聚青春力量助力民族复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飞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