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张铭龙、覃炜),七月流火,蝉鸣渐盛。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靛蓝印夏”实践团怀揣教育热忱,2025年7月13日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社坡镇中心小学,开启了为期13天的“三下乡”支教之旅。这支以“靛蓝”为喻、以“印夏”为名的队伍,用知识作笔、以爱心为墨,在乡村孩子们的心田印刻下温暖而深刻的夏日记忆,也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桂航学子的担当。
让知识染上“航天色”与“乡土味”。实践团“立足专业特色、融合乡土文化”的支教理念,结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航天专业优势,为孩子们量身设计了一系列“硬核”又“接地气”的课程。课堂上,志愿者们化身“航天讲师”,动手制作水火箭模型演示飞行原理,通过动画短片讲解空间站的工作机制。当五年级学生小杰指着自制的“火箭”,准确说出“逃逸塔”的作用时,志愿者们难掩欣慰:“原来孩子们对星空的向往,一点也不输城里的孩子。”
图为孩子们动手发射水火箭模型。覃炜 供图
课堂上,二年级学生珊珊正踮着脚尖,专注地盯着志愿者手中的扎染布料。当蓝白相间的花纹在清水冲洗下逐渐清晰,她突然拍手蹦跳起来:“像天空!像云朵!老师,这是魔法吗?”志愿者微笑着蹲下身,握住她沾着染料的小手:“这是我们家乡的手艺,你看,普通的白布也能变成艺术品呢。”珊珊用力点头,指尖在布料上轻轻划过,仿佛在触摸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这样的瞬间,在13天的支教里不断上演,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雀跃,成了志愿者心中最珍贵的夏日勋章。
同时,团队深挖当地非遗文化,开设“醒狮文化小课堂”。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了解醒狮的历史渊源,亲手制作简易狮头道具,学习基本的腾跃、摇头等动作,在一次次练习、配合中,将威武灵动的狮魂注入每一个招式里。“这是我们家乡的精气神!”孩子们举着自己组装的狮头欢呼,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动手实践中悄然萌芽。
图为孩子们学习舞狮的基本动作。任馨懿 供图
实践团还开设了植物拓印课程。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将植物进行浸泡,用锤子将汁液拓印在布袋上。“看这紫色的纹路,像不像社坡镇的地图?”她举起学生思彤的作品,引得大家纷纷效仿。13天里,孩子们的作品堆满了教室后墙:水火箭模型悬挂成“星空”,扎染手帕连成“蓝云”,拓印布袋拼成“花海”,狮头道具排成“小军团”。
图为孩子们进行植物拓印。任馨懿 供图
此外,实践团还开设了漆扇、油纸伞、造纸术等八大非遗课程,同步开展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主题活动,志愿者们通过“你问我答”“情景扮演”等互动形式,让课堂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正如志愿者阿炜所说:“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让孩子们发现学习的乐趣,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靛蓝印夏”实践团已连续4年开展乡村支教,从最初的单一授课到如今的“航天+非遗+陪伴”模式,团队始终坚守“用实践点亮希望”的初心。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整合学校资源,探索“线上+线下”长效帮扶机制,让“靛蓝”的精神在乡村教育的土壤上,绽放出更持久的光芒。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任馨懿 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夏日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青春的璀璨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铭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