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乔伟丽 吴惠真 谢儒勋)
青春如火,微光成炬!7月12日至18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萤火微光”实践队赴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开展以“微光点亮振兴路,井都温情共未来”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团队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特色,紧扣非遗传承保护、科技赋能基层、美育浸润乡村三大主线,通过实地调研、技术帮扶、文化宣讲与艺术教学等多种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实际举措。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用点滴微光汇聚青春力量,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实践队走进井都镇党群服务中心 黄胤摄
非遗焕新:创意赋能与童心共绘,文化传承“潮”起来
实践队深度挖掘井都镇非遗资源,以创意设计与沉浸式体验为双轮驱动,助力非遗技艺实现从“守得住”向“传得开”的实质性跃升。围绕省级非遗项目“井都咸菜”,团队系统开发帆布手提袋、竹制文创扇等系列衍生品,巧妙融入“百年传承”文化标语与核心工艺流程图解,在强化品牌视觉识别度的同时,激发消费者情感共鸣,有效拓展非遗市场化新路径。
同步走访市级非遗“炎木鱼丸”传承人姚廷伟,沉浸式体验手工捶打技艺的匠心坚守与超低温锁鲜技术的现代革新,深入探索传统工艺逻辑与当代食品工业标准协同共生的可行性方案,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此外,团队精心打造“绘脸谱·传国粹”“黏土塑红桃粿”“剪纸润童心”等特色美育课堂,引导儿童亲手绘制戏曲脸谱、制作黏土粿印、剪出“五谷丰登”主题作品,将非遗技艺转化为趣味化、场景化、互动化的学习体验。孩子们在动手中感知传统文化温度,在创作中领悟中华美学精神,于潜移默化间厚植文化认同,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幼小心灵中悄然生根、茁壮成长。
实践队巧用AI技术赋能课堂,激发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黄胤摄
二、科技赋能:AI互动激发学习热情,智慧课堂“燃”起来
依托计算机学科优势,实践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乡村教育场景,打造“智慧+趣味”兼具的沉浸式课堂。通过自主研发的AI互动小程序,孩子们首次用手机扫描垃圾图标,便能听到清晰生动的语音讲解,在“扫一扫·玩中学”的体验中轻松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科技的种子悄然萌芽。
团队成员巧妙融合豆包AI与DeepSeek大模型技术,设计卡通表情包教学、情景模拟竞赛“文明礼仪大比拼”,并原创传唱度高的儿歌《礼貌歌》,让文明规范走进生活、深入人心。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累计服务乡村儿童百余人,有效提升其行为认知水平与综合素养,为乡村教育数字化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队员走进农户宣传国家资助政策 黄胤摄 梦想卡车”美育课堂 黄胤摄
三、教育关怀:政策落地心坎里,梦想启航“亮”起来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践队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教育公平的实现,始于一本小小的《国家资助政策手册》。队员们深入村落、走进农户,将政策宣传送到田间地头,面对面解读“奖、贷、助、补、免”多元资助体系,手把手指导村民完成助学贷款线上申请操作,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温暖人心。
与此同时,“梦想卡车”美育课堂同步启航,孩子们执笔作画,用缤纷色彩描绘心中驰骋远方的梦想。在自由的创作中,想象力被点燃,自信心悄然生长。美育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唤醒潜能、照亮未来的火把——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正是此次实践最温暖、最动人的回响。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展示奖状 黄胤摄
萤火虽微,愿汇其芒。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萤火微光”实践队表示,将持续探索并推广“非遗+科技+美育”融合创新模式,赋能乡村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有力举措和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推动构建校地常态化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贡献智慧与力量,让青春在基层一线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儒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