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14日,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匠人足迹”实践队奔赴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借科技之力守护古建筑,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根脉。
探遗址访古村,触摸历史温度
抵达岩前镇,实践队首站来到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踏入这片承载史前文明的土地,队员们立刻被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包围。在遗址展厅,一件件史前文物有序陈列,从简单打磨的石器,到留有生活痕迹的骨器,无声诉说着远古人类的生存智慧。“站在这些文物前,仿佛能看到几十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劳作、栖息的场景,中华文明的悠久绵长,实实在在‘摸’得到了。”实践队队员阮同学凝视文物,感慨地说。队员们沿着考古发掘遗迹行走,观察地层堆积、洞穴形态,专业讲解员的讲解,让远古人类利用天然洞穴避寒、储存食物的生活图景,在大家脑海中逐渐清晰。
图为实践队参观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何厚琪供图
离开万寿岩,实践队奔赴忠山村。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宛如一座露天的“明清建筑博物馆”。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明清古建筑错落分布,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飞檐翘角、雕花窗棂,处处透着古雅韵味。在村口,实践队遇到了守护古村多年的文化志愿者大爷,“这些老房子,岁数比咱大多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藏着故事” ,陈大爷布满皱纹的手抚过墙沿,缓缓讲述古村往昔。
除了明清建筑,忠山村的红色遗迹同样吸引着队员们。在村史馆里,泛黄的史料、珍贵的老照片,还原了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这里曾是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先辈们在这里战斗、生活,为革命胜利奉献力量。”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驻足凝视,被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深深触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无论是史前文明,还是红色记忆,都让我们明白传承的意义。”实践队指导老师陈老师感慨道,队员们也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革命传统的尊崇,转化为奋进动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科技赋能,为古建留存“数字基因”
在忠山民俗村(十八寨),实践队将目光聚焦元代四贤祠——这座历经岁月侵蚀的古建筑,是古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此次实践的“重点保护对象”。
实践首日,队员们操控无人机升空,随着螺旋桨转动,四贤祠及周边环境的全景影像被精准捕捉。“无人机航拍能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点云数据,为后续建模提供基础。”工程学院无人机测绘技术专业的赵同学,边操作设备边介绍。地面上,队员们手持专业测绘仪器,对建筑立面、结构细节进行手工测绘,卷尺拉伸、仪器校准,每一个动作都严谨细致,“手工测绘能补充无人机难以捕捉的细微之处,像建筑木雕的纹理、砖石的拼接缝隙,这些传统工艺细节,得靠人工精准记录” ,负责手工测绘的张同学说道。
图为队员们手工测绘砖石尺寸 何厚琪供图
到了第三天,实践队进入更为精细的“毫米级纹理采集”环节。队员们使用三维扫描仪,对四贤祠梁架、斗拱、门窗等细部结构,进行逐寸扫描。仪器探头缓缓移动,建筑表面的纹理、凹凸,以毫米级精度被录入系统。“古建筑修缮,最关键的是‘原汁原味’,这些精准采集的数据,就是四贤祠的‘数字基因图谱’,能为后续修缮、复原提供最真实的参考。”带队老师解释道,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实践队最终构建出四贤祠完整的数字模型,电脑屏幕上,古建的结构、细节清晰呈现,一砖一瓦、一木一榫,都有了“数字备份”。
图为测绘初步成果 李琳供图
“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能擦出奇妙的火花。”实践队队员们深知,这套数字模型,不仅是四贤祠的“数字档案”,更是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无论修缮、研究,还是开展文化展示,这份“数字遗产”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让古老建筑在科技助力下,跨越岁月,长久留存。
以行践知,让青春与传承同频
三天的实践,“匠人足迹”实践队在岩前镇留下的,不仅是忙碌的身影,更是青春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度交融。从万寿岩感悟史前文明的深邃,到忠山村触摸明清建筑的温度、汲取红色精神的力量,再到以科技手段为古建筑“续命”,每一步都饱含着队员们对文化传承的热忱。
“这次实践,让我们跳出书本知识,真切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实践队队长阮同学总结道,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将把实践中收获的知识、感悟,带回校园、融入学习,未来以更专业的姿态,投身文化传承与保护事业。图为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匠人足迹”实践队出发合照 何厚琪供图
当实践队踏上归程,岩前镇的历史文化记忆,已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而他们用科技赋能古建保护、以行动传承红色文化的故事,也将成为这个夏天,青春与历史对话的生动注脚,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勇敢奔赴、接续奋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阮佳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