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2025 年7月8日至13日,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溯川探新,创变同行”实践团深入普宁泥沟、南山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传承者、沉浸式体验、问卷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英歌舞的文化根脉,直面传承困境,探寻英歌舞的文化根脉与活化路径,让古老非遗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声。
▲图为“溯川探新,创变同行”实践团与泥沟村英歌舞队长张仲炳合影
“爷爷教父亲,父亲带我,英歌一舞就是六十余载。”在普宁泥沟村,祠堂前的英歌舞训练场上,队长张仲炳向队员们细数传承故事,访谈中,实践团了解到,泥沟英歌坚守 “活垂花”“双抛锤” 等核心动作,却面临人才断档难题 —— 年轻人嫌武术基础训练枯燥,兼职排练无收益,难以长期坚持;“英歌馆” 规划多年未落地,排练空间局促;传承者更陷入 “商业化怕丢魂,守传统怕过气” 的矛盾。而在南山街道,南山英歌舞队陈来发带领 “00 后” 队员通过短视频、校园体验课让英歌 “破圈”,但调研显示,非潮汕受众对英歌舞的理解仍停留在 “热闹表演”,文化内涵传播浮于表面,“英歌舞 + 文旅” 的体验链路也尚未打通。
▲图为陈来发向实践团介绍南山英歌队
为摸清痛点,团队奔走街巷发放 300 余份问卷,与两位传承者、多位村民深谈,勾勒出清晰图谱:老一辈眷恋祭祀仪式里的文化根,年轻人盼英歌更贴生活,商户渴望 “演出 + 体验 + 消费” 的闭环。这些诉求,指向 “人才断档、硬件掣肘、创新悖论、传播浅层、文旅脱节” 等现实困局。
▲图为实践团在燎原街道调研
调研之余,队员们化身 “英歌学徒”,穿上绣满鳞纹的战袍 —— 夏日闷热中,切身感受训练的艰辛;围坐祠堂画脸谱,红黑颜料晕染间,领悟 “纹样藏忠义” 的文化密码;跟着张仲炳队长练习挥槌、扎马步,在汗水中体会 “短槌带风、马步生根” 的门道。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深知,非遗传承的 “难”,恰是守护的 “贵”。
▲图为实践团跟随泥沟村张仲炳队长学习英歌舞
针对困局,实践团以 “守根脉,注活力” 为纲展开行动:拍摄《英歌舞韵・燎原风华》宣传视频,记录张仲炳队长示范核心动作,穿插家族传承故事,让 “潮汕战舞” 的精神内核触达更多人;开发文旅小程序时,队员们反复调试 “体验预约” 模块,确保游客能一键了解各个队伍、查看演出日程,还加入 “英歌知识问答” 板块,增强大众对于英歌舞的了解。设计文创时,提取英歌动态、脸谱元素,设计趣味表情包,钥匙扣则参照战槌比例缩小,连挂绳都用了战袍同款红绳。“就想让年轻人摸到它时,能想起祠堂前那震耳的鼓点。”实践团队员黄莉舒表示。
在团委座谈会上,团队带着调研成果与创新方案,与当地干部深入探讨。双方围绕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深入探讨,从英歌文化展示形式到文旅链路打通路径,逐步明晰 “小程序试点 + 文创落地” 的推进方向,让英歌传承与古村发展规划同频共振,为 “百千万工程” 下的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向当地团委汇报成果
从发现困局到靶向破题,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溯川探新,创变同行”突击队以调研为尺、实践为笔,在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中书写青春答卷。如今,英歌舞的鼓点里,既有老匠人的坚守,更添新青年的创意。传统与现代的共振,正让这股潮汕精神火种,燃得更旺、传得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撰文 | 邹子君 郭媛媛
图片 | 肖致浩 黄浩 徐子杰
一审 | 王海欣
二审 | 胡闻隽
三审 | 余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子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