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佛山大学管理学院稻香实践团沿着横江村蜿蜒的乡道,走进黄新波版画艺术园。这座坐落于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横江村的文化地标,以版画艺术为载体、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正通过“静态展陈+动态传承”的创新模式,向世人讲述着革命艺术家黄新波“以刀代笔、以艺救国”的传奇人生。
图为工作人员为稻香实践团讲解
刀笔铸魂:木刻里的革命呐喊
黄新波(1916—1980),广东台山籍版画家,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33年,他在鲁迅指导下创作《卖血后》《年青人》等作品,用锋利的刻刀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抗战期间,以《控诉》等作品呐喊民族觉醒;新中国成立后,又以《春华长艳》讴歌建设热情。艺术园内,其女儿黄元教授捐赠的6幅复印版画静静陈列,木纹间的刀痕仿佛仍在跳动,诉说着艺术家“为时代立言”的炽热温度。
展厅以“时间+空间”双线叙事,将黄新波的人生轨迹与革命历史紧密交织。一楼展厅以黄新波的“革命人生”为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讲述黄新波生平,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稻香实践团了解到黄新波是如何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又如何在党的教育下一生追随党,为人民、为祖国贡献力量,在静静的聆听中深悟先辈为国为民的碧血丹心。
图为稻香实践团成员参观场景
20世纪30年代初,黄新波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开始木刻版画的探索,受“左联”和鲁迅的影响,黄新波的创作紧贴近代以来救亡与启蒙的时代主题,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危难、底层社会,以及革命与政治题材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黄新波的作品内容转向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塑造了诸多鲜明有力的形象,形成了淳朴洒脱的抒情风格。
艺术成就:黑白木刻中的精神图谱
拾级而上,二楼展厅以黄新波的“艺术人生”为主题,主要突出介绍黄兴波木刻作品的艺术高度、社会价值。主展区集中展示了黄新波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以《控诉》《创世纪》等经典作品为核心。其中,由黄新波的女儿黄元教授捐赠的6幅复印版画吸引着稻香实践团成员的目光。通过讲解员的耐心解答,成员们对《卖血后》《码头》《怒向刀从觅小诗》等6幅版画的技术难度、艺术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图为黄新波版画艺术园内部展板
数字传承: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
工作人员表示,黄新波版画艺术园正在逐步推进馆藏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在红色云展厅等媒介形态嵌入红色精神的传播与传承之中,实现了博物馆数字化采集,促进馆藏文物信息静态与动态管理的互补。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介绍
稻香实践团在参观学习之余,积极开展拍摄,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出系列解说视频,结合展品历史背景与数字化展示成果,用年轻化表达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每一道刀痕都是历史的注脚,我们希望用现代技术让更多人看见木刻中的信仰力量。"实践团成员如是说。
图为稻香实践团大合照
结语: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处,遇见精神的力量
从黄新波的刻刀到数字化的云端,从横江村的青砖到短视频的荧幕,稻香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红色文化的传承之路。正如艺术园入口处镌刻的那句话:“版画是刻在木头上的诗,而我们要让这首诗,永远唱响在时代的心跳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增曼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