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杨宇晶、黄子浩、廖玟晶) 7月3日,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访孝义非遗,守皮影星火”实践队,聚焦孝义皮影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挖掘其传承脉络、记录传承故事、助力文化保护,奔赴山西省孝义市开展实践活动。
观展皮影博物馆,溯源千年文脉
7月3日上午,实践队首站走进孝义皮影博物馆,踏入“时光隧道”。从古朴早期影人到工艺精美的明清皮影,每一件展品都诉说岁月故事。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细究皮影造型、色彩与雕刻工艺,触摸非遗的历史温度,为后续口述史采集、数字化记录积累认知。
访艺胡发伟工作室,镌刻匠人初心
7月3日下午,在国家级传承人胡发伟工作室,“泡皮要泡到指尖能掐透,刮毛得顺着纹理走” ,他演示制皮工序时,刀刃与驴皮摩擦的“沙沙”声,诉说着四十年的坚守。16岁意外截肢未阻其前行,从“一天刻不好一片叶子”到“闭眼摸透皮子厚度”,他的故事,是匠人精神的生动注脚。队员们认真记录、积极提问,将这份技艺与记忆的鲜活素材,融入口述史采集与数字化记录工作,让传承人的坚守被看见、被留存。
晤谈马世明传人,体悟传承薪火
7月3日傍晚队员们在胡发伟工作室等到了碗碗腔传承人马世明老师。他在访谈中介绍了皮腔、碗碗腔与皮影戏的关联,并现场演唱了两种腔调的《打金枝》选段,展示了这两种唱腔的独特风格。他表示,皮腔、碗碗腔的传承的难点是对嗓音有特别的要求“要有独特的声线,才能唱出婉转韵味”,并且练习时不注意保护很容易伤害到声带。令人惋惜的是,现在年轻人生活方式多样,愿意长期认真学的很少,因此传承断代的风险大大增加。
深耕专业所长,守护文化根魂
7月4日,队员们回校后系统梳理传承人口述访谈资料,结合博物馆与地方志中关于皮影戏的记载溯源考证,将实地见闻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持续为凝练形成体现史学学生专业态度的调研报告付出努力。
此次孝义之行,实践队以专业为舟楫,践行“访孝义非遗,守皮影星火”的初心:通过传承人口述访谈,挖掘技艺脉络与艺术故事;借多媒体采集,留存“技艺+记忆”的活态资源;后续更将整合素材,构建口述史资源库、制作微纪录片推广。队员们深知,孝义皮影戏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需要“有人演、有人看”的活态文化,而青年力量的注入,正是让它跨越时光的关键密码。未来,队员们也愿用青春视角,让更多人看见孝义皮影戏的技艺之美与传承之重,助力这一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宇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