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陆奕诺、刘昱含、姜茜雯、朱治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卢志英烈士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杰出的地下工作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盛夏知行团”实践团队走进卢志英烈士故居及纪念馆,开展了实践活动。
卢志英烈士故居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占地面积98亩,故居内设有纪念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图文展示等方式,全面展现了卢志英烈士的革命生涯。实践期间,队员们围绕参观故居与纪念馆、聆听烈士生平事迹、学习革命历程、观察历史文物、感悟信仰力量等核心内容,开展了沉浸式学习活动,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烈士故居前合影)
探寻故居印记:在历史场景中触摸革命岁月
实践活动伊始,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卢志英烈士故居。故居主要由青砖黛瓦、木窗石阶组成,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筑特色。穿过古朴的门楼,院内分为正房、厢房、天井等区域,每一处都散发着岁月的厚重感。
正房内复原了卢志英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景:一张简陋的木桌摆放着泛黄的书籍,墙上挂着模糊的旧照片,墙角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讲解员介绍,卢志英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萌发了改变社会的初心。厢房则展示了他投身革命后与家人短暂团聚的场景,简陋的家具、补丁的衣物,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艰辛。
(图为实践队员驻足凝视烈士事迹墙)
漫步在故居中,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少年卢志英在此苦读、思索的身影。这些真实的场景让队员们意识到,革命先烈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从平凡生活中走出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初心就诞生在这样的寻常院落中,却最终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聆听英雄事迹:在历史细节中感悟信仰力量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系统学习了卢志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工作。土地革命时期,他奉命在赣东北、闽浙赣等地开展工作,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他深入敌占区,建立情报网络,为八路军、新四军传递重要军事情报;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上海等地从事统战工作,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为解放战争胜利助力。
印象深刻的是,卢志英的革命轨迹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他没有固定的“战场”,却总能在党需要的地方挺身而出:时而化身商人穿梭于敌营,时而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时而潜入城市建立秘密交通线。卢志英曾说,革命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这句话是他一生的写照。”不禁让人反思:在和平年代,同样是青年应有的担当,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但服从大局、服务人民的内核始终不变。
(图为卢志英烈士纪念馆内)
这里展示了卢志英被捕后的相关史料:敌人的审讯记录、狱中来往的书信、关押他的牢房复原场景。1947年,因叛徒出卖,卢志英在上海被捕,关押于南京监狱。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却始终未能动摇他的信仰。
讲解员深情讲述了一个细节:敌人为了让他投降,将他年幼的儿子带到狱中见面,试图用亲情软化他。卢志英看着儿子,眼中虽有不舍,却坚定地对敌人说,要杀要剐随他们,但想让他背叛党,绝不可能!1948年12月27日,卢志英被秘密杀害,年仅42岁。
听到这里,不少队员眼眶湿润。实践队员们站在复原的牢房前,看着墙上斑驳的“共产党万岁”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卢志英在酷刑中坚守信仰的痛苦与坚定。这种超越生死的信仰力量让队员们明白,革命胜利从来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无数先烈用“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决绝换来的。他们的牺牲不是结束,而是用生命为后人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观察历史文物:在实物细节中触摸革命温度
纪念馆内的文物虽不华丽,却承载着动人的故事。在展柜中,队员们看到了卢志英用过的一个旧怀表,表壳已经磨损,指针却停留在他被捕的时间。讲解员说,这个怀表是他从事地下工作时的重要工具,既用来掌握接头时间,也时刻提醒自己“革命时间紧迫”。这个小小的怀表让队员们感受到,先烈们的革命热情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对时间的珍视、对任务的执着中。
一件打满补丁的长衫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讲解员介绍,这是卢志英以商人身份活动时穿的衣服,表面看似体面,内里却补丁摞补丁。“他把有限的经费都用在了革命事业上,自己却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这让队员们想起历史书中“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描述,而这件长衫让抽象的描述变得具体——革命年代的艰苦不仅在于环境险恶,更在于革命者要主动舍弃个人享乐,将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图为卢志英烈士纪念馆)
在观察文物的过程中,一些细节让队员们对卢志英的革命情怀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在他给同志的书信中,除了工作安排,总会有“注意安全”“照顾好群众”等叮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同志的关怀、对人民的牵挂;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密密麻麻的批注,既有对革命理论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革命者形象。
这些文物和细节让后人们明白,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革命生涯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坚持中。卢志英烈士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做了什么,更在于他始终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去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公开斗争还是隐蔽战线,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信仰从未动摇。
实践感悟与行动思考: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年担当
通过这次实践,实践队员们对“信仰”二字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卢志英烈士从接受新思想到为信仰牺牲,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物质匮乏、环境险恶、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年代,支撑他走下去的,正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执着追求。
对比当下,生活在和平富足的时代,却有时会在迷茫中迷失方向,缺乏为理想奋斗的动力。卢志英烈士的事迹让队员们反思:当代青年是否还需要这样的信仰?答案是肯定的。信仰不是革命年代的专属,而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精神支柱。它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在遭遇挫折时坚守方向,在个人与集体的选择中找到价值坐标。
这次实践也是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课。以往在书本上看到的“隐蔽战线”“革命牺牲”等词汇,通过卢志英烈士的事迹变得鲜活具体。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党史不是冰冷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无数像卢志英这样的先烈用生命书写的奋斗史、心灵史。
学习党史,就是要走进这些具体的生命故事,理解他们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牺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才能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站在卢志英烈士的塑像前,队员们不禁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如何传承先烈精神?卢志英烈士在青年时期用行动回答了他所处时代的命题,而当代青年们也需要用行动回答新时代的问卷。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烈士故居内合影)
总结与展望
卢志英烈士故居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实践队员们在故居与纪念馆中触摸历史,在事迹讲解中感悟信仰,在文物细节中体会初心,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对党的历史和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
卢志英烈士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明白,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代青年用行动去践行的责任。
展望未来,以卢志英烈士等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品德修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一代青年的奋斗篇章。坚信只要每一位青年都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革命先烈期盼的“红旗遍天下”“人民享幸福”的愿景,必将在当代有志青年手中变得更加美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奕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