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大通社记者 姜昱铃 报道 马爽 摄影)7月19日,武昌理工学院“医”路向阳志愿服务队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南坞镇第三中心小学,为孩子们开设“以普通话为桥,筑健康守护之路”特色课。这场特色课旨在教会乡村孩子用规范语言清晰表达病情、以科学方法应对突发急症,让普通话成为守护健康的“语言铠甲”,让急救知识化作临危不乱的“行动指南”。
▲图为马爽
课堂首章,田婧老师以“会说话的病历本”为主题,将就医沟通的要点编织成易懂的“表达密码”。她指着人体示意图娓娓道来:“说症状要像描工笔画——‘右下腹疼,像针扎,从早上六点开始,疼的时候直不起腰’,比‘肚子疼’更能帮医生判断。”孩子们跟着模仿,学着把模糊的感受拆解成“部位、性质、时间、诱因”。在“礼貌沟通”环节,田老师示范着“请问这个药要吃几次?”“麻烦您再讲一遍注意事项”的温和表达,提醒孩子们:“冷静倾听、礼貌询问,和医生好好配合,康复会更快。”
▲图为马爽
当田老师讲解“突发晕倒怎么办”时,每个步骤都透着专业与力量,其中判断意识的动作尤为关键。她俯身轻拍晕倒者双肩,同时清晰呼唤姓名,眼神专注又迅速——这看似简单的动作,是第一时间确认对方状态的“试金石”,若毫无回应,便需立刻进入下一步急救。
这堂特色课的价值,在于为乡村孩子筑起双重健康防线。对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而言,准确的病情描述能减少误诊误治,规范的急救操作可降低急症风险,而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在此刻成为连接信息与救助的关键纽带。更深远的是,它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理性应对”的种子——既懂得用语言为自己争取帮助,也学会用行动为他人守护希望,这种能力如同夏日浓荫,将在未来岁月里持续庇护他们的成长。
▲图为马爽
课程结束,孩子们围着田老师不愿散去,“我现在知道怎么跟医生说清楚不舒服了,还会礼貌问问题呢!”三年级的张家念同学仰着晒得通红的脸,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田老师望着他们,眼中有星光闪烁:“当这些童声能清晰传递病痛,我们便在支教的时光里,写下了最珍贵的健康约定。”这场在南坞镇乡村上演的实践,让医疗知识的光芒穿透城乡界限,也让武昌理工学院学生的青春,在守护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璀璨华彩。(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怡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