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迎来一年一度的火帝诞辰巡游庙会。这座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两百余年历史的古港,今日锣鼓震天、人潮如织。趁荷月良机,广州商学院“九歌拾遗国风”突击队会集樟林古港。“用镜头传承文化,九歌拾遗在东里”——传统民俗与现代青春在此碰撞出璀璨火花。
▲图为火帝庙前盛况
非遗巡游:青春步履踏响千年古韵
当晚20点,巡游队伍从古港天后宫启程,途经秦牧公园、南社山海镇雄庙、东和村国王庙、北联七圣夫人庙、新陇国王庙、河美感天大帝庙、火帝庙、塘西国王庙、新兴街娘宫最后到达樟林古港庙。潮州大锣鼓的磅礴气势穿透雨幕,麒麟舞、龙凤舞的彩绸在雨中翻飞如虹,其中一支由年轻面孔组成的非遗传承队伍格外引人注目,首次亮相的澄睦英歌队刚劲有力的踏步溅起雨水泥花。
▲图为天后宫夜景
▲图为英歌航拍
▲图为麒麟闹街
▲图为麒麟探头 突如其来的夏雨未能浇熄热情,反而清道开路,让一切变得清澈:镇火的传说在此刻益添谙趣;年轻艺者湿透的衣衫与坚定的笑容,恰似红头船时代不屈精神的当代映照;漫天灯笼霓虹与传统服饰垂绦交织穿梭于青石板巷间,构筑了一幅流动的潮汕民俗画卷。巡游队伍途经古港石板路,英歌舞的踏步声与锣鼓节奏交织,吸引大量游客拍摄记录。
▲图为落雨击声
▲图为旗袍曼韵
活动现场,广州商学院“九歌拾遗国风”突击队成员以大学生视角记录非遗细节,通过“调研+采访+拍摄”模式,挖掘了许多幕后故事,记录和宣传了火帝文化,如牌子上“兴啊!顺啊!”的祝福谙语、灯橱书画的吉言趣事等,古代潮人的“新媒体”借助现代的新媒体,让传统民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图为澄睦英歌队跟拍纪录
▲图为“有影迹”乙巳年火帝诞辰摄影展活动纪录
▲图为陈椰老师的专访
▲图为祝福语:兴啊!顺啊!
▲图为丹青灯橱
▲图为妈祖像:风调雨顺
▲图为火帝庙
▲图为火帝庙理事会请神敬香
古韵新潮:传统与潮流的共生共荣
樟林古港,这座见证了潮汕先民扬帆远航的古老港口,是曾经粤东第一大港,被誉为红头船的故乡。数百年前,无数潮汕人从这里出发,乘着红头船远渡重洋,在东南亚等地谋生创业,谱写了“海丝”路上的传奇故事。如今,樟林古港虽褪去了昔日的商贸繁华,却以火帝庙会等民俗活动为载体,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新篇。
作为华侨文化的重要纽带,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和海内外侨胞。许多侨胞专程返乡参与,与家乡亲友共赴这场文化盛宴。
▲图为樟林古港1:3红头船模型
樟林火帝庙会肇始于清乾隆年间,最初以“游火帝”非遗信俗为核心,如今已发展为集非遗巡游、文创集市、音乐会于一体的文旅盛宴。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嘉宾合影留念
今年的庙会推陈出新。当晚19:30,在樟林起凤陈公祠举办的“林书盛X起凤陈公祠”潮语弹唱方言音乐会,特邀潮汕新生乐队“野草寮”主唱林书盛进行solo演出,丰富了文化体验,也连接了古老民俗与当代青年的音乐桥梁。除了方言音乐会,还有本土设计师以及爱好者设计限定限时出售的文创作品,本土饮品品牌“HETANG呵汤”也在起凤陈公祠打造的快闪空间,这也成为“时尚产品+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通过现代商业让更多年轻人在不经意间触碰到潮汕文化的温度。
本次庙会还开设了“己巳年樟林火帝庙贺诞活动摄影展”,用镜头凝固百年民俗的当代瞬间,每一帧都是对历史的致敬,都是为未来的奠基。“有影迹”—在镜头语言的转译下,古老的庙会正被赋予恒久的生命力。
▲图为林叔盛演唱照片
▲图为现场周边贩卖
访谈时,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陈椰表示:“传统民俗能带来很大流量,为年轻人提供舞台,促进老中青代跨际传承和交流。通过活动展示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吸引有情怀的人聚集。虽然情怀不是用来赚钱的,但能提供原动力和持久性。”
樟林火帝庙会从“半月闹热”到“经年文脉”,正成为潮汕民俗文化传承的典范。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不仅让非遗“潮”起来,更为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注入了持久动力。
▲图为文创集章
▲图为身着汉服逛展合影
雨夜市集:守护中的烟火人间
骤雨初歇的庙会现场,执勤民警穿梭于熙攘的人群间,筑起一道流动的“安全通道”,为非遗巡游保驾护航。警戒线外,整齐停放的巡逻车闪烁着警灯,与古港的红灯笼交相辉映;落脚站边,有黄色臂带与车灯,更有老人组特备的菊花茶水和热心人特发的及时雨伞,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平安图景浮现,藏蓝与澄黄,成为了雨夜庙会最安心的底色。
▲图为警察执勤背影
▲图为警察在雨中执勤
团队助力: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广州商学院“九歌拾遗国风”突击队采用无人机航拍、特写访谈等形式,记录火帝庙会的细节。队员还设计“澄海狮头鹅X广商狮头鹅”文创团扇,将潮汕元素与校园文化结合。“通过年轻人的视角,非遗不再是历史标本,让古老文化以最鲜活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连接校园文化与地方非遗的创意纽带。”团队负责人表示。
▲图为广州商学院九歌拾遗国风突击队跟拍澄睦英歌队▲图为突击队原创“鹅鹅鹅”小团扇
▲图为突击队队员请教英歌队队员体验英歌转棍
笑侃“双眼学会了,双手学‘废’了”:镜头对焦澄睦英歌队,队员们更是有幸体验了一把“当英雄的滋味”。这种“体验+记录+传播”的闭环,正在为非遗保护开辟出一条青春赛道。
在雨后的樟林古港,年轻人正用新芽势发般的创意和热情去证明:非遗保护不再是被动的拯救,而是一场双向奔赴:当人们都乐在其中时,那份穿越三百年的香火,便真正有了接续的力量。
▲图为稍息望雨
▲图为戴舞狮帽的小朋友
▲图为祭拜的烛火
突击队将持续通过数字媒体传承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基因加码计划”,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推动千年文化焕发新活力,坚持以民俗文化赋能乡村的创新与发展,持续为乡村振兴与发展倾注精神力量
撰文丨黄春宁 高艾 黄婧 黄晓艺
图片丨高艾 庄承扬 郑立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立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