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挖掘海洋文化中贝壳资源的多元价值,近日,黎明职业大学轻工学院 “海丝遗韵・贝影流光”实践队先后赴晋江围头村、泉州蟳埔村开展实践调研。
素有 “海峡第一村” 美誉的晋江围头村,是实践队调研鲍鱼壳利用情况的主要站点。这座兼具千年历史积淀与深厚战地文化的渔村,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成果显著。“以海兴村、‘鲍’团发展” 。围头村作为重要的鲍鱼养殖基地,其鲍鱼产量占福建省总量的 2% 左右。调研中,在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的介绍下,实践队首先全面了解了该村的发展概况、鲍鱼养殖环境及鲍鱼壳的基本属性,随后重点探讨了当地对鲍鱼壳的综合利用情况。在 “围头新娘一条街” 的鲍鱼壳文创店,队员们仔细观摩了以鲍鱼壳为原料制作的各类手工艺品。
图为实践队与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座谈图为围头村文创工作人员向实践队介绍鲍鱼壳文创作品
蟳埔村作为承载千年海洋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古老渔村,其标志性建筑蚵壳厝成为实践队的核心调研对象。作为中国唯一的贝饰古民居,蚵壳厝以从非洲东海岸引入的蚵壳与海蛎壳砌墙,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珍贵遗存。它不仅具备防风排水、冬暖夏凉的实用效能,更凝聚着古人将贝壳应用于建筑装饰的卓越智慧。实践队员聚焦蚵壳厝的贝饰工艺,细致观察蚵壳拼贴的排列规律与组合技法,深入探究其独特纹理所呈现的装饰美学;通过与村民亲切座谈,详细梳理蚵壳厝建造过程中贝饰工艺的传承脉络,着力挖掘这一贝饰古民居在建筑装饰领域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为厘清传统贝饰工艺的发展源流筑牢基础。
图为实践队师生在观看蚵壳厝图为实践队在蚵壳厝前合影
此次走访,实践队系统掌握了蟳埔村传统贝饰古民居与围头村鲍鱼壳利用的具体情况,收集了大量贝壳在装饰和文创中应用的实际案例与数据资料,为进一步推进贝饰贝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扎实的参考依据。(通讯员 陈彦晴、陈艺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锦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