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热烈而明亮,我怀揣着期待与些许紧张,踏入贵州省普安县希望工程点。作为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实践队留守儿童第三组的小组长,这是我与孩子们相处的第一天,未曾想,短短一日,便在我心底留下深刻印记,与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场关于陪伴、成长与责任的体悟之旅。
图为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出征仪式
一、启动仪式:知识初遇的温度
清晨的启动仪式,是这场相遇的序章。我与孩子们围坐成圈,一同开启昆虫知识探索之旅。在知识科普与讲解过程中,我却在他们眼中看到了纯粹的好奇与热忱。当我们拿出马蜂模型给孩子们展示的时候,孩子们眼睛亮晶晶的,眼里透着对未知的渴望,这个场面直直地撞进我心里。
讲解昆虫辨别方法时,我们的队长王子洁向小朋友们提问,从“这个图片里的是什么昆虫”到“怎么判断是不是昆虫”,孩子们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透出的是大家对自然世界的强烈好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小朋友还不能清晰地区分昆虫和动物时,突然明白,知识传播的意义,不只是传递信息,更是点燃他们探索世界的火种。这一场知识互动,于我而言,是初次与孩子们建立联结,他们的热情与求知欲,也感染着我,让我对接下来的实践充满期待。
图为与儿童初次相遇相识
二、户外识虫:自然探索的纯粹
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细碎的光影。孩子们跟着组长排着队前往周边小区实地识虫,知识从理论走向实践。郭老师走在前面,细致讲解蚜虫、马蜂、熊蜂、瓢虫等昆虫,孩子们像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跟着,一会儿指着叶片上的蚜虫问“它怎么这么小啊”,一会儿又对着花丛中的熊蜂惊叹“它长得胖胖的” 。我在小朋友的一旁,跟随着郭老师的步伐,看着他们瞪大眼睛弯腰观察、伸手想触碰又小心翼翼的样子,感受到一种亲近自然的纯粹快乐。
在小区的花坛旁,孩子们的笑声与惊叹声交织。我也被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氛围感染,我不再是单纯的“指导者”,而是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发现、一起惊叹。这趟户外识虫之旅,让我看到孩子们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也让我重拾对身边小美好探索的热情。
图为昆虫野外采集中开心的儿童
三、清扫与游戏:互动中的触动
下午,在活动收尾时我们通过卫生清扫比赛的形式让大家行动起来,更是在其中增强孩子们的成就感与责任感。他们拿着小扫帚、小铲子,认真地把希望工程点的角落都打扫干净,哪怕累得额头冒出了细汗,哪怕遇到了难清理的杂物,也没有小朋友喊累、没有小朋友放弃。他们互相帮忙,你整理凳子,我打扫地面,用小小的行动诠释着对环境的爱护。小孩子们认真的态度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平凡的行动里,也能孕育出不平凡的精神。
打扫结束时,我们与小朋友一起玩长绳游戏,原本还有些拘谨的孩子们瞬间活跃起来,这拉动了我与孩子们的距离,我们一同翱翔在快乐的海洋当中。跳绳时孩子们奋力跳跃,发丝随着动作飞扬,欢笑声、呐喊声在教室外的操场上回荡。我也被这氛围,一天的疲惫在这一刻都被开心所替代,感受着手中绳的力量,看着孩子们在绳间穿梭,那一刻,没有所谓的“实践任务”,只有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互动,简单却充满力量。
图为儿童在服务队队员带领下主动打扫
四、首日体悟:责任与成长的启幕
这是与孩子们相处的第一天,却让我收获诸多体悟。我与小朋友在一天的相处过程中不断的了解对方,同时我看到孩子们在知识探索中的热忱,在自然互动里的纯粹,在游戏与劳动时的认真,在细节瞬间的依赖与担当。也意识到,这些孩子背后,可能有着父母陪伴缺失的成长遗憾,而我们的实践的意义正是在为他们填补这份空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层面的关怀与温暖,让他们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三下乡昆协“虫缘同行”服务实践活动的首日,于我而言,是一场心灵的触动之旅。它让我走出自我的小世界,看见不同的成长模样,也明晰了自己在这场实践中的责任——用陪伴传递温暖,用行动给予力量。这一日的经历,是我成长的启幕,也是我与小朋友共同走向美好的开始,期待后续与他们相伴的时光,也盼望着在这段旅程中,在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指引灯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蜕变,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助力孩子们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正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