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力,探教育之光

发布时间:2025-07-19 13: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雅楠   阅读 8.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传承教育家精神火种,培育西北教育新力量。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春风陇上,承道续光”实践团于7月10日至7月16日期间,深入兰州当地多所学校,与不同学段的教师们展开深度对话,旨在挖掘地域教育实践中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密码,以青春之力探寻西北教育发展的精神根基与实践路径。

图为“春风陇上,承道续光”社会实践团 刘海龙供图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依托自身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特殊教育、心理学等专业优势学科背景,秉持“深耕教育家精神内核,探寻西北教育传承”的核心理念,设计出符合实践地区教师与师范生特点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力图厘清教育家精神在西北土壤中的生长脉络与实践形态。一周内,队员们先后走访了西北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七里河银滩泽华小学、兰州市第十四中学、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及西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全方位捕捉教育家精神在各级校园场景中的实践印记,为解析兰州市教育者的精神传承脉络奠定了扎实的实证基础。期间,团队深入调研不同学段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认知程度、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现实困境。

图为实践团成员工作实况 刘海龙供图

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家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实践。谢琼老师指出幼儿园阶段教育家精神核心是尊重幼儿,强调解读幼儿行为、关爱陪伴的重要性,提供个性化支持。有20多年教育经历的陈庆校长,非师范类出身却深耕教育,受杜威“做中学”影响深刻,认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实践、榜样和价值观,提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校长经验,称“教育永远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苏老师深耕音乐教育七年,以“以美育人”为核心,将音乐教学作为滋养心灵、培育人格的载体,践行“以人的成长为中心”的教育家精神,用美的教育滋润学生美的人生。邓老师主张“先强身心,再谈教育”,认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并强调实践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建议青年教师要“强大自己”,提升专业素养。胡君老师在访谈中着重阐述了对教育实践的理解:教学应打破刻板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反馈,在教学相长中助力学生成长,这本身也是教育家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的生动实践。这些老师用自身的行动,共同勾勒出教育家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丰富图景,为教育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邓天华老师 刘海龙供图

指导老师汪清在结束后感叹:“每每听到不同学段老师口中那些传承教育家精神的生动示例——从幼儿园教师用耐心守护童真,到中小学教师以智慧破解教学难题,再到高校教师用情怀点亮学术之路,就更能感受到成立‘春风陇上,承道续光’实践团的意义。很荣幸能作为指导老师参与到这项有温度的调研中,见证教育家精神在西北校园的落地生根,也无比珍视与团队成员一同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过程,它们就像散落在教育田野里的星火,照亮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陈庆老师 刘海龙供图

兰杰同学在实践中受益匪浅:“在实地观察中,我认识到教育家精神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扎根乡村的坚守、是课堂里的细碎耕耘,是沉在实践里的温度。我们当为精神的传承者,让教育的种子在西部教育土壤里燎原生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各个老师 刘海龙供图

队员马雅楠在访谈结束后深有感触:“通过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教育家精神,明白了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对学生的关心与责任,以及对教学质量的持续追求。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以这些老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 刘海龙供图

育人事必溯其源,我们以访谈为舟,在教育家精神的长河中探寻不息。我们坚信,这份历经岁月沉淀的教育家精神,将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以此次访谈为起点,愿这份精神在陇原大地上代代相传,在教育者的实践中生生不息,用教育的初心与地域的厚土,共同点亮西北地区教育的璀璨星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雅楠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