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千年治水智慧,铸万代安澜丰碑
——材料学院"华小材"水利遗址实践队
为深入探寻中华治水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红色水利精神,"华小材"水利遗址实践队于7月1日踏上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水利文明溯源之旅。队员们先后探访黄河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和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解码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永恒传承。
第一站:黄河博物馆——镌刻在母亲河脊梁上的文明史诗
步入黄河博物馆,厚重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从大禹治水的远古传说,到历代王朝治黄的智慧实践,再到新中国黄河安澜的辉煌成就,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中华民族与黄河休戚与共的命运交响。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千百年来,"驯水为民、化害为利"的水利精神,早已熔铸进民族的血脉,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第二站:南水北调博物馆——写在大地上的世纪答卷
在南水北调博物馆,队员们被这项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工程深深震撼。从科学论证到艰苦施工,无数建设者以智慧和汗水绘就了"江河联袂、润泽南北"的壮美蓝图。这里记录的不只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
第三站: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黄土之下沉睡的水利密码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3600年前的商代水利文明令队员们叹为观止。精巧的排水网络、科学的城市水系统,展现了远古先民"道法自然"的治水哲学。这些沉睡千年的水利遗迹,不仅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更为现代城市水利规划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参照。
这场穿越时空的水利文化之旅,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叩问。从黄河治理的千年智慧,到南水北调的现代传奇,再到商都水利的远古密码,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水相生相成的壮阔史诗。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新时代水利人必将以古鉴今、守正创新,让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继续滋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撰文 | 李祖雨 高佳钰
图片 | 李硕 曹歌
一审 | 席恒哲
二审 | 史然
三审 | 郭莹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凯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