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程光瑜 陈逸璇)自7月6日起,华中科技大学“童心同行,筑梦华科”支教队在广水市十里同兴中心小学的首周教学任务已圆满落幕。这支由17 名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含3名在读研究生),涵盖文、理、医、工多学科领域,凭借跨学科优势为乡村教育注入鲜活血液与动力。他们锚定“打破学科壁垒,激发探索热情”的目标,通过沉浸式课程设计与本土化教学实践,不仅让乡村课堂焕发蓬勃生机,更以专业融合的力量为乡村教育事业持续赋能。
据同兴中心小学校长刘安平介绍,托管班的近150名孩子来自周边多所乡村学校,其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日常接触面相对较窄。为此,支教队队员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首周课堂里便将这些内容生动呈现给孩子们。
哲学课堂上,田书萌老师巧妙地将《庄子》中的寓言智慧与现代生活场景相融,又以“电车难题” 这一经典思想实验为引,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叩问并突破认知边界。
▲图为田书萌老师在给一年级孩子们上哲学课
普通话课堂上,主讲老师蒋佳珍带领三年级同学们化身“声音快递员”,开展传声筒游戏大挑战!大家凝神倾听、专注复述,在紧张有趣的接力中锻炼文字记忆力与口语表达力。
▲图为蒋佳珍老师在给孩子们上普通话课堂
地理课堂上,叶紫涵老师以“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为主题,引导小朋友们开启了一段地理探索之旅。当屏幕上依次展现出普罗岗日冰原的冰川裂隙、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金色沙丘以及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时,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图为叶紫涵老师在上地理课
当可乐遇见漂白剂,教室秒变实验室!陈冠霖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化学实验课。本节课堂需要用到次氯酸钠漂白剂,陈老师现场讲解了漂白剂的配比方法、废液分类回收等安全流程,并亲自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
▲图为陈冠霖老师在给孩子们上化学实验课
摄影课堂上,许诗怡老师为五年级的小朋友讲授了一节关于摄影构图的课程,她向孩子们简要介绍了16种基本的构图方法,包括对称、引导线、框架式构图等,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每种构图的特点。
▲图为许诗怡老师在给孩子们上摄影课
胡甜老师的绘画课是一场色彩与想象力的盛宴。孩子们将画笔视为表达情绪的窗口,以一个简单的圆形为起点,尽情释放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张张画纸上逐渐呈现出充满创意的画面:会跳舞的香蕉、戴着太阳镜的西瓜、住在城堡里的蓝莓公主……
▲图为孩子们正在展示课堂上完成的画作
在人工智能科普课上,张成老师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游戏作为课程的开头:一位同学被蒙上双眼,化身“探索者”,而其他同学则化身“指令员”,通过清晰的口令引导他穿越教室,最终抵达目标地点。“探索者”在一次次尝试和指令调整中越来越准确地完成任务,孩子们也在欢声笑语中接触到了机器学习的基本逻辑,点燃了对智能科技的好奇火花。
▲图为张成老师在为孩子们上人工智能知识科普课
曹彦男老师创新开设健美操课程。她将学校秋季运动会的健美操带进乡村课堂,采取“室内分解教学+室外整体练习”的双轨模式,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节奏感、协调性和运动能力,更让他们在律动中尽情释放活力,感受集体运动的快乐。
▲图为曹彦男老师正在带领孩子们一起做健美操
首周支教的日子里,队员们在乡村生活的点滴磨合中慢慢找到节奏—从初来乍到时的些许生疏,到逐渐适应这里的晨昏与课堂;针对孩子们的学情一次次打磨教案、调整教法,让每节课的节奏都更贴合乡村孩子的认知水平。乡村生活的酸甜与课堂里的温热,都在诉说着支教的意义—不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意的播撒。
广水的蝉鸣里,早已藏下他们与孩子们的默契约定;课桌上的画纸间,满满都是双向奔赴的温暖印记。接下来,这支跨学科队伍将带着这份愈发深厚的联结,继续深耕每一堂课,以更鲜活的专业融合与滚烫深沉的热爱,为乡村教育持续赋能,让知识的光更亮,让成长的路更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光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