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徐馨悦 )7月12日,长江大学农学院师生赴石首市大垸镇开展吊瓜产业调研活动。在院团委书记付雪娇带领下,12名队员深入农户家中和种植基地,详细了解当地吊瓜产业发展情况,以青春之姿投身乡村产业调研,开启探寻吊瓜产业振兴密码的实践之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践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当地吊瓜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抵达基地后,队员们迅速开展问卷调查,从种植户基础信息,到吊瓜种植年限、品种选择,再延伸至生产投入、销售渠道及产业难题,全面覆盖产业全链条,并认真记录每户的各方面信息。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种植户均有1 - 3年吊瓜种植经验 ,超六成因传统作物收益低改种,超三成受吊瓜经济价值吸引;在销售方面,外地收购、电商直播等模式并行,反映出产业销售模式的多元探索,也折射出销售渠道有限、物流成本高等待解难题。在与农户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耐心倾听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认真记录相关信息。一位种植户感慨地说:“这几年种吊瓜,市场行情不太稳定,有时候看着丰收的果实,却卖不上好价钱,真让人发愁。”队员们通过与农户的深入交流,深切感受到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一个个问题让队员们对当地吊瓜产业有了初步认识,为产业“问诊”积累关键数据。这些调研数据,为后续深入剖析吊瓜产业发展脉络、精准施策提供了一手依据。
▲图为实践队员们引导农户填写调查问卷。张雅涵供图
随后,在农户带领下,师生们来到吊瓜种植大棚实地考察。棚内藤蔓交错,饱满的吊瓜藏于其间,农户指尖划过叶片,向队员们科普吊瓜主要病害特征,谈及天干等气候冲击时,话语里满是应对的艰辛。"最近天气炎热,我们要及时把棚顶的吊瓜调整下来。"农户一边说,一边示范如何操作。队员们也积极参与劳动,帮助农户将高处的吊瓜调整到合适位置,体会着农事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这不仅是简单的体力付出,更是与农户的深度共情 —— 从问卷上的数字,到大棚里的汗水,队员们对 “产业振兴离不开脚踏实地” 有了更深刻认知。队员们在观察与聆听中,触摸到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让知识调研与实践认知深度融合,体悟到农业生产的不易。
▲图为队员配合农户将棚顶的吊瓜拿下来。刘钬桥供图
"这次调研让我们看到特色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付雪娇表示,团队将尽快形成详实调研报告,将收集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团队也将持续关注当地吊瓜产业发展,促进校地合作、助力产业升级。
▲图为患霜霉病的吊瓜。张雅涵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是长江大学农学院 “三下乡” 活动的生动切片。队员们以调研为笔,勾勒吊瓜产业发展轮廓;以劳作为墨,晕染乡村振兴的实干底色。通过与农户面对面、和产业肩并肩,既为产业发展收集 “诊断” 素材,也让青春在助力乡村产业的实践中闪光。当高校学子的知识储备与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乡村振兴征程中,青春力量赋能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未来,他们将持续以所学反哺乡土,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长动能,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机遇清单。在乡村振兴的天地里,续写青春赋能吊瓜产业、助推乡村发展的故事,让青春足迹烙印在产业振兴征程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馨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