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陈秀文) 7月14日下午,斗门区莲洲镇文化站的同学们参与了一场意义深刻的主题课程——“防欺凌与性教育”。课程由“岭航物研”突击队队员胡译丹主讲,创新性地将校园欺凌防治与儿童性教育融合,旨在通过“欺凌场景再现 + 性安全情景模拟”帮助学生认清欺凌危害、掌握应对技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筑牢安全防线。
图为胡译丹老师授课(覃国姗 摄)
反欺凌:明辨伤害,勇破沉默
课堂伊始,胡译丹老师以“欺负是什么?霸凌是什么?”引入话题,孩子们纷纷举手,七嘴八舌地分享着生活中的见闻:“有人故意藏我的作业本!”“给同学起很难听的外号,算不算?”“还有人不让我跟大家一起玩……”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从孩子们口中蹦出,每一个都带着他们对“伤害”最直观的感受。
图为胡老师以问题引入课堂(覃国姗 摄)
随后,胡老师通过梳理“欺负”与“霸凌”的界限,引导孩子们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为,其实可能就是霸凌,而这些行为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这一番讲解,让孩子们深刻意识到“不轻易伤害他人”的重要性。
图为周雅琳小朋友与老师分享见解(覃国姗 摄)
接着,胡老师播放了动画短片《Are You Okay》。短片以细腻的画面和情感表达聚焦校园欺凌,通过展现被欺凌者从隐忍到痛苦的心理变化,以及旁观者的沉默或犹豫,直观揭示了欺凌对个体身心的双重伤害,也隐晦传递出“沉默可能成为伤害帮凶”的现实。贯穿全片的“Are You Okay?(你还好吗)”这句问句,既饱含对受害者的关怀呼唤,也引导着孩子们反思自己在欺凌事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传递出“拒绝冷漠、主动关怀、勇敢反抗”的反欺凌态度,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图为小朋友与老师复述动画片传达的道理(覃国姗 摄)
看完短片,孩子们深有感触:“今日我等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大家纷纷表示,既要坚决不做施暴者,更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护己身:守住边界,智筑防线
课堂氛围渐渐从对欺凌的思考转向更细致的自我保护话题。胡译丹老师坚定地说道:“刚才我们说要做不伤人的孩子,但我们更要学会不让自己受伤——这份‘不受伤’的勇气,要从‘尊重’开始,既尊重别人的边界,更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随后,课堂播放了公益教育视频《儿童自我保护教学短片》。屏幕上,卡通粉色龙和小朋友在泳池边互动,用孩子们能懂的语言讲起了“身体小秘密”:哪些地方是不能让别人碰的隐私部位,遇到有人盯着看、想强行拥抱、或者单独把自己拉到角落时,要立刻触发“眼睛警报”“拥抱警报”“独处警报”。
图为胡老师用情景剧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覃国姗 摄)
视频里还藏着小测试:“有人想摸你的肩膀以上部位,需要拒绝吗?”“遇到危险时,应该先跑还是先争辩?”孩子们看得格外认真,跟着屏幕里的提示大声回答,答对时还会偷偷和同桌击个掌。最后,当粉色龙给小朋友颁发“安全小盾牌”徽章时,教室里响起一阵小声的欢呼——原来保护自己,还能像闯关拿勋章一样酷。
图为观看公益教育视频(覃国姗 摄)
视频结束后,胡老师强调:“就像短片里说的,说‘不’的勇气、及时求助的智慧,就是我们最厉害的盾牌。爸爸妈妈和老师,永远都是你们的后盾。”孩子们纷纷点头,有同学抿紧嘴角攥起小拳头,仿佛把“保护自己”的决心握得牢牢的。
“岭航物研”突击队以生动的形式将防欺凌教育与自我保护指导深度融合,不仅让孩子们认清了欺凌的危害、学会了勇敢说“不”,更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身体边界的认知和求助意识。从“辨别伤害”到“守护自己”,从“拒绝冷漠”到“懂得求助”,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重他人、保护自己”的种子。这种“知”与“行”结合的安全教育,为孩子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成长防线,也让“小小守护者”的信念在实践中愈发清晰——唯有勇敢拒绝伤害、主动守护自己,才能在阳光下更快乐地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秀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