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绘点亮东王老街,红色文化焕发新颜

发布时间:2025-07-18 12: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曹双   阅读 6.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聚焦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以墙绘为载体,为革命老区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

东王老街是承载千年历史的红色地标,留存着刘少奇、罗炳辉等革命家的足迹,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此次活动依托数码艺术学院专业优势,通过“数字留史+艺建东王”模式,致力于激活红色资源、美化乡村空间。

采风溯源:从历史与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

创作之初,实践团专程前往桂子山烈士陵园与石柱林地质公园,在实地探访中寻找灵感。在桂子山烈士陵园,队员们瞻仰烈士群像,聆听桂子山战役中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事迹,纪念碑的庄严肃穆与松柏的苍劲挺拔,让“烽火岁月”的厚重感深深镌刻在心中;而石柱林的柱状节理奇观,以其棱角分明、直刺苍穹的姿态,传递出与革命精神相通的坚韧力量。

“烈士们冲锋的无畏与石柱林的刚毅,竟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团队成员在采风笔记中如是记录。在此后的多次实地采风中,他们将这种感悟与东王老街的市井风情深度融合,逐渐清晰了创作方向:让历史的厚重、自然的奇伟与生活的烟火气在墙面上共生,形成独特的视觉叙事。

匠心创作:让墙面成为跨越时空的讲述者

活动中,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墙绘绘制工作成为一大亮点。同学们结合东王老街风貌,融入抗战胜利80周年元素,在街区墙面精心设计并绘制了包含抗战故事、英雄形象等内容的墙绘板块,力求打造“会说话的墙壁”。

实践队员们来自影视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专业,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将采风所得与创意构思融入每一个环节:前期深入调研老街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确保墙绘风格与青砖灰瓦的老街肌理自然呼应;手稿设计阶段,反复打磨细节——从英雄人物的神情刻画到市井场景的细节还原,都经过多轮讨论修改。

团队队长孙婵介绍道:“我们在画面中融入了冶山矿坑的小火车与宁淮高铁的意象,用铁路的变迁映射乡村发展的时代脉络。”队员们巧妙地让孩童嬉戏的现代场景与革命英烈战斗的历史画面隔墙呼应,既展现历史的厚重,又传递今日的生机。同时,他们将何仿在六合地区采风改编的《茉莉花》旋律转化为流动的茉莉花朵,串联起生态与人文的双重主题,让本土文化符号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执笔绘就:用色彩与线条唤醒红色记忆

尽管暑期天气炎热,绘制过程充满挑战——35℃以上的高温下,队员们踩着脚手架勾线、调色、上色,汗水浸透了白色队服,却丝毫没有影响笔触的精准。为了让历史场景更具代入感,他们反复比对史料照片,调整英雄形象的姿态与神情;为了让色彩既贴合老街韵味又富有活力,特意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调配出兼具厚重感与生命力的色调。

这些墙绘不仅改善了街区环境,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们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传承了红色文化。过往的行人可以通过观看墙绘,了解东王社区的革命历史,感受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与弘扬。同时,墙绘也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为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增添了文化内涵,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此次三下乡墙绘活动,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校地合作的又一成果。学院与冶山街道已建立了三年的紧密合作关系,此次活动精准对接社区需求,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它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展现了南信学子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也为东王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实现了校地双方的互利共赢。

未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推进类似活动,让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码艺术学院 曹双、孙婵、程怡菲

图/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码艺术学院 刘子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