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实践队员感悟校史中的家国情怀,理解“爱国”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将爱国转化为实际行动。7月6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现代技术学院“冀忆峥嵘”爱国主义教育团来到河北辛集中学校史馆,在田晓莉老师的热情接待与讲解员的细致引导下,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史料,回溯这所学校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历程,在沉浸式参观中深化对“爱国”二字的理解。
辛集中学校史馆以“红色基因铸校魂”为主线,系统呈现了从1945年建校至今的风雨历程。实践队员们重点参观了“烽火办学”“家国担当”“薪火传承”三个展区。在“烽火办学”区域,昏暗油灯下,卷边的课本、斑驳的石板黑板,以及黑板上“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遒劲字迹,让队员们仿佛穿越到那个艰苦却热血的年代。“战争年代,课堂就是战场,老师们守护的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民族的希望。”、
转入“家国担当”展区,一组“校友报国录”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到“两弹一星”研发团队中的科研工作者,再到扎根西部建设的工程师,数十位校友的事迹按时间轴排列,每一段经历都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生动注解。当看到1965届校友王继才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边疆支教,坚守40年的故事时,实践队员们驻足良久。“以前总觉得‘爱国’是宏大的词,今天在这些具体的人生选择里才明白,爱国就是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在“薪火传承”展区,上世纪70年代学校组织师生参与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的老照片引发热议。照片里,师生们肩扛铁锹、挽着裤脚在工地上劳作,旁边的文字记录着“3公里水渠,手挖肩扛15天建成”的往事。“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爱校如家、爱国如校’,这种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正是我们‘三下乡’实践要学习的。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专注聆听讲解,认真了解史料细节,偶尔与身边同学低声交流感悟。讲解员河北辛集中学662班校友赵泽旭同学讲述的校史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却让“教育报国”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此次学习让“爱国”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指南。接下来的“三下乡”实践中,将带着从校史中汲取的力量,更脚踏实地地深入基层,用所学技术服务社会,让青春在实践中彰显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