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雅莉)2025年7月3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屈乡求索,青春力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怀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与求索之心,深入这片诗意的土地,开展了一场以“探索屈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深度调研。
此次探索,团队成员拜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峡江木雕传承人刘志华。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刀为笔,以木为纸,二十五载潜心钻研,将峡江的壮美与屈原文化的精髓凝练于方寸之间,其作品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工艺名片。
图为峡江木雕非遗传承人刘志华老师的工艺名片 陈淑芬供图
走进刘志华的工作室,木香萦绕。这位1977年出生于秭归县屈原镇的大师,谈起最钟情的创作主题--屈原形象时,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摒弃传统中忧思憔悴的刻板表达,执着于刻画青年屈原的勃发英姿。“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担当,这样的形象更能点燃当下年轻人的心气儿。”无论是恢弘的《屈原组像》,还是方寸间的扇面画作,他笔下的屈子多是风华正茂、意气飞扬的模样。即便是《我哥回》这类取材于古老传说的作品,他依然坚持这一理念。在他心中,那位在楚国郢都施展抱负的青年才俊,才是屈原最本真、最具生命力的形象。曾有教授对他刻画的屈原形象提出质疑,但当得知他来自屈原故里秭归时,对方释然感叹:“原来如此!屈原的青春岁月,就该是这般鲜活!”
图为刘志华老师作品《屈原祖像》和《我哥回》 陈淑芬供图
创新,是刘志华木雕艺术跳动的灵魂。他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他的创新作品:《知足常乐》。该作品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作品巧妙运用“蜘蛛”与“旧鞋”的意象,谐音“知足”,更妙的是虽然选用了同种木料,但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变幻的色泽。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对细节的刻画:鞋面经年的磨损、自然的褶皱,乃至千层底细密的针脚,都纤毫毕现。如此精工细作,刘志华竟能在技能大赛的12小时内一气呵成!他不满足于传统,而是不断突破边界,大胆将金属铸造、3D刺绣挑花等现代工艺融入传统木雕,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
图为刘志华老师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的作品《知足常乐》 陈淑芬供图
当团队成员们问及创作灵感时,刘志华笑称“梦是缪斯”。“很多绝妙的构思,常在梦中闪现!”为此,他枕边常年备着笔记本,无论深夜或凌晨,只要梦中掠过一丝构图、一根线条,或某个屈子神态的灵光,必立刻起身记录。他将这份奇妙的连接,视为与木雕、与屈原文化不解的“宿命”。
对于技艺的传承,刘志华有着清晰的思路。他笃信,根基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绘画是必修课,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涵养艺术内蕴。他以身作则,酷爱书画与收藏。回首学艺路,他感念恩师:当年仅受教一月,师傅便慧眼识珠,认为他的灵气远超苦练多年的师兄,鼓励他独立探索。这份知遇之恩,化作了他今日倾囊相授、矢志传承的强大动力。
图为刘志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峡江木雕技艺 陈淑芬供图
从宜昌市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作品《归来》),到荣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宜昌工匠”,再到摘得湖北省“十佳绝活奖”,荣誉背后,是刘志华对木雕技艺近乎极致的追求,更是作为屈原故里匠人,守护千年文脉那份沉甸甸的赤子之心。一刀一凿,冰冷的木料在他手中被赋予生命的温度;屈子的精魂,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刻刀下,重新有了心跳。
图为刘志华老师获得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证书 陈淑芬供图
此次拜访非遗文化传承人,对“屈乡求索·青春力行”团队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文化采风。而是一次深扎泥土的实践教育,一场直抵心灵的传承接力。
图为与峡江木雕非遗传承人刘志华老师在他的工作室门口合照 陈淑芬供图
这些“活”在当下的非遗载体,因青年学子自觉的记录、传播与实践,被赋予崭新的时代意义。这生动诠释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它激励着年轻一代,自觉肩负起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让璀璨的中华文明在青春的接力奋斗中生生不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雅莉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