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王浩文 王一 涂雅莉)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向青年一代宣讲淤泥变肥料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青年一代对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思想意识,更能帮助青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25年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清淤护河·化淤为肥”实践队走进曲阜市宏德幼儿园,以科学又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淤泥变肥料的原理与实践过程,让环保的种子在童心深处悄然扎根。
初步识淤好奇重 了解主体易开展
“大家好呀,我是淤泥,平时住在河底和塘底,别看我黑乎乎的,我身体里藏着好多植物宝宝需要的营养呢!” 实践队员用拟人化的口吻,让淤泥做了一场特别的 “自我介绍”。同时实践队员通过这种简单易懂的方式生动讲述淤泥与真菌、微生物、树叶等的关系,让小朋友们对这个“主角“”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实践队员以形象化的比喻为切入点,将淤泥在河底和塘底的种种有害影响称为“淤泥的烦恼”,讲述淤泥在河底和塘底会影响鱼类游动和船舶的正常运行。而当说到“淤泥的梦想”时,实践队员讲述到,淤泥的梦想是变成富含营养的废料投入农田使用,帮助植物茁壮成长。简单的话语,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了“变废为宝”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向小朋友们展示采集的样品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结合实践趣味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队员结合自身在黄河大汶河的实地清淤经历及实验室中的研究过程,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淤泥变肥料的真实故事。
“我们先在河里采集淤泥,像给淤泥‘洗澡’一样,把里面的塑料袋、树枝等杂物都清理干净,然后带回实验室。” 队员们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讲解,“接着,我们把淤泥和干草、菜叶堆在一起,盖上薄膜,就像给它们盖了一床暖暖的被子,等待微生物朋友们来帮忙分解。过了一段时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黑乎乎的淤泥就变成了能滋养植物的肥料!”
生动的讲述配上真实的实践画面,让孩子们仿佛亲身参与了这场 “蜕变之旅”,对 “变废为宝” 的科学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员讲述实践过程
走进肥料世界 探索生长奥秘
实践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走进奇妙的肥料世界。“蔬菜和花朵就像小朋友一样,也需要‘吃饭’才能长大,它们的‘饭’就是肥料。”队员们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解释道,“吃了肥料,它们就能‘嘭’地一下长高长大,就像小朋友们喝了牛奶长个子一样!”形象的比喻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专注地盯着屏幕,充满了求知欲。
宣讲随即进入知识问答环节,实践队成员们此次一共准备了两个小问题。“大家知道淤泥变身肥料需要几步吗?”问题一出,孩子们立刻开动小脑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实践队员耐心引导,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着淤泥如何变身肥料”:从河底收集淤泥,到进行专业处理,再到发酵、加工成滋养植物的肥料……每个步骤都化作孩子们能理解的小故事。
当被问到“肥料可以帮植物做什么?”时,一位小男孩高高举起手,响亮地回答:“可以让小花长得更漂亮!”实践队员笑着肯定:“说得真棒!肥料不仅让花儿更美,还能让蔬菜长得更壮实,这样我们就能吃到更健康美味的蔬菜啦!”
在趣味讲解和热烈互动后,实践队员适时总结,引导孩子们理解环保深意:“看,原来不起眼的淤泥,经过科学处理,也能变成对植物有益的宝贝肥料!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身边的环境,珍惜每一种资源。你们说,大家是不是都能成为厉害的‘环保小达人’呀?”“是!”孩子们异口同声,骄傲地挺起了小胸脯,环保的责任感悄然萌芽。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小朋友们参与绘画活动
用爱播种希望 绿水青山永存
活动在欢快的歌声中推向高潮。实践队员带领小朋友们一起拍手唱响《小手小手拍拍》,稚嫩的童声充满了活力。随后,一首《保护黄河拍手谣》更是让环保理念入脑入心:“你拍一,我拍一,保护黄河要牢记……”朗朗上口的歌词,配合着整齐的拍手节奏,将保护母亲河、爱护生态环境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孩子们纯净的心田。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小朋友们做拍手操
此次幼儿园宣讲活动,实践队员们用孩子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是对实践队最大的肯定与慰藉。队员们相信,这颗名为“环保”的种子已在童心深处悄然种下,未来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守护绿水青山,需要代代传承的力量,而这群“环保小达人”的成长,正是共建美丽家园的希望所在。(撰稿:王浩文 王一 涂雅莉 图片:崔琳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