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暑气蒸腾的安庆迎来了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 淮北师范大学实践团。他们怀揣对黄梅戏的热忱与探索非遗数字化的使命,走进安庆博物馆和严凤英纪念馆,开启了解码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交融可能的文化探寻之旅。
场馆概况
安庆博物馆黄梅戏艺术中心与严凤英纪念馆是承载黄梅戏历史与艺术的重要场所。安庆博物馆黄梅戏艺术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以独特的建筑语言与陈列布局勾勒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长卷,通过丰富展品和先进展示技术,全面呈现黄梅戏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及传承创新。严凤英纪念馆则聚焦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展示其生平事迹与艺术成就,是缅怀大师、感悟黄梅戏艺术精神的重要之地。
初入馆阁,感受艺术空间
一进入安庆博物馆黄梅戏艺术中心,实践团成员就被富有戏曲韵味的空间设计吸引。墙面的戏曲人物剪影、地面仿戏曲舞台的阶梯式构造,都在无声诉说着黄梅戏的艺术基因。团队成员手持实践计划横幅,在“黄梅戏艺术陈列”标识前驻足,正式开启这场文化探寻之旅。
探寻历史,了解前世今生
在艺术中心的“历史溯源”展区,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它最初发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安庆地区后,与当地的方言、民歌、说唱等融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早期简陋的草台班子到后来登上大雅之堂,黄梅戏历经数代艺人打磨,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知名的戏曲剧种。
“历史沿革”板块中,泛黄的文献、老旧的戏票、珍贵的老照片和旧戏服等,串联起黄梅戏的成长轨迹。从清末民初走街串巷的“跑码头”演出,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的电影化传播,黄梅戏完成了从民间小戏到全国知名大剧种的跨越。
深探艺术,解码基因密码
“艺术特色”展区展现了黄梅戏唱腔与表演的独特魅力。一为唱腔之美: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分为花腔、彩腔、主调三大类。花腔活泼欢快,多为民间小调,如《打猪草》中的“对花”唱段;彩腔抒情优美,常用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主调则是主要唱腔,可抒情可叙事。多媒体展示区让成员们聆听不同唱腔的经典唱段,感受其旋律魅力。二为表演之妙: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腻,贴近生活。手势、台步、身段等都有独特的程式化动作,却又不失自然灵动。旦角的手帕功、水袖功,生角的扇子功等,既是艺术展现,也传递着人物性格与情感。陈列的戏曲道具让成员们深深着迷。
“经典剧目”展区陈列着《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剧目的剧本手稿、演出海报、舞台布景模型。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经典剧目的舞台魅力,或通过剧情互动游戏助力黄梅戏经典的传承与传播。实践团成员戴上VR设备,瞬间“置身”《天仙配》的舞台,感受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
追思大师,感悟艺术精神
离开黄梅戏艺术中心,团队来到严凤英纪念馆。这里陈列着严凤英的生平事迹、演出服饰、奖杯证书等。严凤英自幼学艺,凭借天赋与勤奋,将黄梅戏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她的演唱细腻动人,塑造了《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珍等众多经典形象,成为黄梅戏艺术的标志性符号。成员们透过照片、影像,感受着她对黄梅戏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她所代表的黄梅戏艺人追求卓越、坚守传承的精神。
传承与创新,展望未来发展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黄梅戏在安庆乡村仍有深厚土壤。一些乡镇文化站利用博物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开展“黄梅戏下乡”活动。实践团协助文化站搭建“乡村黄梅戏数字平台”,让乡土黄梅戏的声音传得更远,助力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黄梅戏的智能化传承,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文化生态。博物馆发挥资源与引领作用,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戏曲行业从业者参与创作与教学,政府部门给予政策与资金保障。通过“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期望黄梅戏能以更鲜活的姿态“活”在当下,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接触、了解、热爱黄梅戏,让其艺术基因在数字化时代不断传承创新。
撰稿|赵慧
图片|周瑞杰
审核|彭欣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慧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