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与校园共会,镜头下的国庆“你我” —— 李秀燃的摄影与青春独白

发布时间:2025-10-09 14: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人物故事

我叫李秀燃,是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当音符还在乐理课本上跳跃时,我拿起了相机,在“山河与校园共会 国庆中的你我”线上校园摄影评选大赛中,试图用镜头编织出属于我的青春叙事——关于我的校园、我眼中的山河,以及在国庆这个特殊节点里,个体与集体、校园与家国的共振。

一、镜头里的校园:青春的序章与仪式感

我的第一张参赛作品,定格在绵阳师范学院的田径场上。那是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的筹备时刻,夕阳把天空晕染成温柔的橘色,工人师傅们在布置座椅,几位教官正并肩走过绿茵场。蓝色的座椅像一片海洋,中央的舞台上“绵阳师范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的标语格外醒目,背后的小山与宿舍楼静默矗立,云彩在天际肆意舒展。

选择这张照片参赛,是因为它于我而言意义非凡。作为音乐学专业的新生,我和所有2025级学子一样,在这个场地上开启了大学的第一重仪式。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摄影是凝固的瞬间,而大学的开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期待的“瞬间集合”。我想通过这张照片告诉大家,我的校园故事,是从这样一场充满朝气的开学典礼开始的;而绵阳师范学院给予我的,不仅是音乐专业的知识殿堂,更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青春活力的成长场域。

在校园里,我常背着相机穿梭于各个角落。作为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我习惯用“听觉思维”去捕捉视觉画面——就像听一首交响乐时会关注乐器的层次,拍校园时我会留意光影的层次、人群的动态与建筑的肌理。这张照片里,夕阳的暖色调是主旋律,人群的忙碌是副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是和声,它们共同奏响了“开学季”的序曲,也让我在按下快门时,感受到属于绵师人的归属感。

二、云端的山河:远方的呼唤与脚下的路

第二张照片是我在一次假期的航班上拍摄的。舷窗外,连绵的山脉如大地的褶皱,云层像棉絮般依偎在山巅,远处的天际线与山脉融为一体,飞机的机翼在左上角留下一抹红白色的印记。这是我眼中“山河”的模样——壮阔、辽远,带着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

选择这张照片,是想表达“山河”于我的双重意义:它既是远方的憧憬,也是脚下的根基。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我常常从民族音乐中汲取灵感,而民族音乐的根,就深扎在这样的山河大地里。那些山脉的轮廓,让我想起采风时听过的川北民歌,那些云朵的形态,让我联想到古筝曲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韵律。

这次国庆,当我在校园里参与各种活动时,总会不自觉地将校园的一草一木与这张照片里的山河联系起来。绵阳师范学院地处川北,我们的校园被青山环绕,就像依偎在山河怀抱里的一粒珍珠。我想,我们这些学音乐的孩子,既要在校园里打磨技艺,更要记得走出校园,去山河间寻找音乐的灵魂。这张照片提醒我,我的艺术创作,永远不能脱离这片土地的滋养。

三、城市的黄昏:烟火中的家国温度

第三张照片和第四张拍摄于街头的黄昏。第三张里,橘红色的晚霞铺满天空,车辆在路口穿梭,路灯与信号灯的光线交织,远处的建筑在暮色里若隐若现;第四张的晚霞更为浓烈,云层被染成金橘色,路灯的轮廓在天色中格外清晰,左下角还能看到一只飞鸟从天际掠过。

这两张照片,是我对“国庆中的你我”最接地气的诠释。国庆不仅是天安门广场上的盛大阅兵,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里的烟火气,是城市黄昏里的一抹晚霞,是川流不息的车流里的一份安稳。作为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我总觉得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些街头的黄昏,是我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窗口。

在绵阳师范学院,每到国庆,校园里都会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我们音乐学专业的同学会组织红歌合唱、民乐演奏会,用音乐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而当我走出校园,看到这样的城市黄昏,我会觉得我们在校园里的每一次排练、每一次演出,都是在为这片烟火气里的家国,献上属于我们的艺术礼赞。这两张照片里的光影与色彩,也常常成为我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那橘红色的晚霞,多像一段温暖的旋律,流淌在城市的血脉里,也流淌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底。

四、我的“荣誉”与“成长”:在摄影与音乐的交织里

若说“荣誉事迹”,我或许没有太多耀眼的奖项,从小热爱音乐的我就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类比赛:曾在小学时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管乐团大赛》中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在高中时期参加《绵阳市中小学合唱团比赛》中获得了集体一等奖。

在一次次排练和演出活动中更加坚定了长大学音乐的决心。当站在舞台炽热的灯光下,当最后一个和弦在空气中完美消融,寂静在掌声爆发前短暂停留的那一瞬我忽然明白了,我们追寻的从来不只是奖杯的重量,而是这种让心跳同步的震颤。

管乐团比赛:我们是奔流的河

手握单簧管,我就是一条溪流,汇入乐团这条奔涌的河流。排练时,我们曾为铜管与木管的音色融合争执不下,为某个小节的渐强不够整齐而反复数十遍。但当指挥抬起手,吸气的那一刻,所有个体的执念都消散了。我们不再是小号手、长笛手或打击乐手,我们成了一个巨大的、同频呼吸着的生命体。比赛曲目最后一个乐章,有一段极快的十六分音符群,像不可阻挡的洪流。练习时,我曾觉得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赛场上,当身边队友的呼吸与我同频,当汗水滴落在谱架上,我们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那一刻,音乐不再是纸上的符号,它成了我们的血液、心跳和共同的意志,我们用声音铸造了一座流动的、充满力量的建筑。

合唱比赛:我们是闪烁的星

而在合唱的国度,声音变得无形,却更具渗透力。我们不再依赖乐器,我们的身体就是唯一的乐器。四部人声的交织,是一种更精微、更需要倾听的艺术。唱到那首无伴奏民歌时,我们必须闭上眼睛,完全依靠听觉来保持和声的纯净。在绝对的安静中,女高音的旋律像月光般流淌,而我们低声部则如大地般沉稳托衬。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通感”:声音有了温度,和声有了色彩。我们不是在“唱”一首歌,而是在共同“成为”那首歌——成为月光下的村庄,成为拂过麦田的风。当所有人的声波在空气中精确共振,产生的泛音像星空一样将我们笼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这片声音星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光。

殊途同归:音乐是唯一的答案

管乐团的辉煌与合唱的柔美,看似两条迥异的路径,却通向同一个圣地。前者教会我,如何将个体的棱角融入集体的宏伟建筑;后者启示我,最强大的力量,往往源于最柔软的共鸣。

我渴望的,远不止赛场上的刹那光华。我渴望的是那些只有音乐能给予的瞬间:是长号吹出那个低音时胸腔的共鸣,是唱到动情处身边同学微微颤抖的歌声,是乐曲结束时,与指挥目光交汇那一刻,彼此眼中闪烁的、无需言语的激动与骄傲。

比赛会结束,掌声会平息,但那份通过音乐建立的深刻连接,那种因为共同创造美而战栗的渴望,已经深深刻入我的生命。前路漫长,我愿永远做一名音乐的学徒,怀着这份热爱,奔赴下一段和声交织的旅程。

这次参赛,就是我大学成长的一个重要坐标。作为音乐学专业的新生,我在绵阳师范学院的第一个学期,就尝试了“音乐+摄影”的跨界表达,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在准备参赛作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用更细腻的视角观察校园——原来教学楼的光影在国庆期间会有不一样的变化,原来食堂门口的桂花在晚霞里会有别样的芬芳;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家国”的含义——它是校园里的开学典礼,是云端上的山河壮阔,也是城市街头的烟火黄昏。

绵阳师范学院给予了我这样的成长平台。我们学院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支持我们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在音乐专业学习之余,我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团,和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采风、交流。这次参赛,就是社团老师鼓励我报名的。他们说,艺术是相通的,音乐的韵律感和摄影的画面感,本就可以相互滋养。

于我而言,这次参赛的“荣誉”,不是最终的获奖名次,而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对“校园、山河、家国”的理解愈发深刻。我开始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绵阳师范学院的一员,我们的青春不止有琴房里的苦练,更有对生活、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与担当。

五、结语:以镜头为笔,以音乐为歌,书写青春与家国

四张照片,四个片段,串联起我在绵阳师范学院的成长,也勾勒出我对“山河与校园共会 国庆中的你我”的理解。我是李秀燃,一个热爱音乐、痴迷摄影的大一学生,我在绵阳师范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院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也努力用各种方式感知世界、表达自我。

这次参赛,让我更加坚定了“用音乐记录时代,用镜头捕捉温情”的信念。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在绵阳师范学院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既懂音乐、又懂生活的艺术创作者,用我的专业所长,为校园添彩,为山河立传,为祖国歌唱。

山河辽阔,校园温馨,国庆的你我,在各自的角落书写着属于中国的故事。而我,很荣幸能用这四幅照片,在绵阳师范学院的青春序章里,留下属于我的、关于“家国与艺术”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