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予中收获 —— 与爱同行,陈钰函的公益成长笔记

发布时间:2025-10-08 17: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人物故事

当“公益”和“慈善”这些词汇还只是新闻里的报道和书本上的概念时,我曾以为它离我很远,是成功人士回馈社会的壮举,是庞大机构的专业运作。直到我踏入中学校园,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我亲手推开这扇门,才发觉门后是一个如此温暖而真实的世界。这段旅程,与其说是我在付出,不如说是一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初遇: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触动

我的公益初体验,是初二那年冬天,我加入了我们当地有名的“坪上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跟随学长学姐去农村参加“春节送温暖走访困难学生”活动。去之前,我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书包、衣服等日常用品,满心想着如何去“帮助”他们。然而,当我站在那间家徒四壁、简陋无比的低矮小屋时,面对着一双清澈又带着些许羞涩的眼睛时,我预先设定的“施与受”的关系瞬间被打破了。

我记得有一个叫浩浩的小男孩,我们去他家赠送书包、衣服等礼物时,没有满足他需求的那种眼神始终让我历历在目,他鼓起勇气拽着我的衣角,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姐姐,我好喜欢你们给我买的衣服,但我更喜欢看书,能帮我买一本《朝花夕拾》吗?”那一刻,我内心被深深震撼。我们带来的书包和衣服瞬间变得那么渺小,小浩浩那种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对世界毫无保留的那种好奇,让我们重新思考应该如何做好公益。这时我和学长学姐们第一次意识到,公益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平等的交流和相互的滋养。我走出了象牙塔的“旁观席”,真正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名“参与者”。

深耕:在行动中重新认识“给予”

此后,我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各类公益活动中。在社区敬老院,我听爷爷奶奶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的孤独或许只需要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就能被驱散;在环保宣传的街头,我向路人讲解垃圾分类,收获过不解的目光,也得到过真诚的点赞。

我开始明白,公益并非一定要轰轰烈烈。它可以是周末的几个小时陪伴,可以是回收旧衣旧书时的一次弯腰,甚至可以是社交媒体上一次理性的发声。它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设身处地的共情和脚踏实地的行动。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给予”和“尊重地给予”。曾经,我以为捐出零用钱就是慈善的全部。但现在我明白,比起单纯的物质捐赠,可持续的、赋能式的公益更能创造长远价值。我们坪上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山区小学筹集的不仅是书本,更是一套可以循环借阅的“图书角”系统;我们为留守儿童提供的不仅是陪伴,更是旨在激发他们兴趣的“第二课堂”。我们在走访赠送慈善物资时,我们会双手捧送,不会让他们感觉我们是在可怜他们,让他们有尊严的接受人间大爱。慈善是雪中送炭,解决燃眉之急;而公益是春风化雨,致力于土壤的改良。

收获:一场与自我的和解与成长

回首这段旅程,我惊讶地发现,我收获的远比我付出的多。我收获了更广阔的视野。书本上的“社会分层”、“教育资源不均”不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具体景象。这让我对社会多了一份理解,对生活多了一份敬畏。

我收获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策划活动、协调人员,到面对突发状况,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微型的管理学课程。我变得更有耐心,更懂得沟通,也更有韧性。

而最大的收获,是内心的丰盈与平静。刚进入大学校园,我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摄影大赛-校园公益”活动,并获得第一名,这是我从中学阶段参加公益慈善的延续。我深知快节奏、充满竞争的大学生活里,我们常常被绩点、实习和未来的焦虑所裹挟。而公益,像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当你专注于帮助他人时,自身的烦恼会变得渺小。那种被需要、能创造价值的感觉,是任何分数都无法替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它让我找到了学习之外的另一重身份认同,让我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人。

展望:让善意成为生活的底色

有人问我,上大学后还会继续做公益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主动参加我校刚刚举办的“摄影大赛-校园公益”活动,并获得第一名就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段经历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公益于我,不再是一项偶尔参与的活动,它内化成了一种生活态度:是待人接物时的友善,是面对不公时的勇气,是始终葆有对世界的关怀与温度。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拥有知识、热情和无限可能。我们或许还没有巨大的财富,但我们拥有宝贵的时间、新鲜的创意和一颗滚烫的爱心、善心。我相信,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汇聚成照亮世界的光。

这条路,我才刚刚启程,但我会带着所有的感动与思考,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知道,在温暖世界的同时,我也正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照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