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传承小队探徽晋商道文化精髓,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

发布时间:2025-10-08 18: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煜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10月8日讯(通讯员  陈煜 邵芊澎 崔震东 李尚朗 王馨蕊) 传承小队围绕徽商与晋商文化的挖掘、对比及现代转化路径展开调研。文化根源调研方面,双线并行:徽商调研聚焦蚌埠博物馆、蚌埠老码头、蚌埠卫食园,梳理淮河航运“北盐南粮”贸易脉络、“贾而好儒”文化实证;晋商调研则深入晋商文化博物馆、晋祠,探究晋商票号金融模式、“诚信经营”理念及晋商精神的历史根基。通过建筑遗存、历史档案、实地场景再现等多维度还原两大商帮风貌。同时,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提炼徽商“以商养农”、晋商“诚信营商”等理念,探查相关区域产业现状与瓶颈问题,探索商帮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一、深入挖掘晋商与徽商文化精髓,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探索有效路径

传承团队成员系统查阅《徽商史》《晋商兴衰史》等文献,梳理徽商、晋商相关历史脉络,于8月21日前往安徽省蚌埠市。重点整理蚌埠博物馆、蚌埠老码头、蚌埠卫食园等徽商在淮河流域活动的代表性场地资料,以及晋商文化博物馆、晋祠等晋商文化核心承载地信息。从文献中挖掘蚌埠老码头在徽商“北盐南粮”贸易中的枢纽作用、卫食园与徽商“以商养农”传承的关联;整理晋商文化博物馆对晋商票号金融体系的呈现内容、晋祠蕴含的晋商家族文化根基。综合史料价值与实地调研可行性,确定上述场所为核心调研点,同步对接安徽省蚌埠市、山西省太原市两地文旅局、博物馆,预约史料查阅、实地走访及访谈权限,为调研开展筑牢基础。结合调研目标,传承小队将海城西柳服装厂、感王镇政府确定为新增核心调研场所。同步对接西柳服装厂管理部门,预约生产车间、设计工作室等区域的参观权限,沟通企业发展史、经营模式等资料调阅事宜;与感王镇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联系,确定访谈领导、调研行程,为挖掘商帮文化对现代产业、基层治理的赋能路径做足准备。

图为传承小队参观蚌埠博物馆。

前往蚌埠老码头,实地勘察码头建筑遗存。观察石阶磨损痕迹、货运栈道布局,结合砖石构造特征还原当年徽商装卸货物的场景。与当地文史爱好者交流,收集老码头流传的徽商故事,如徽商船队遭遇风浪仍坚守诚信按时交货的传说,补充徽商在码头经营的民间记忆。此外,调研码头周边因徽商贸易衍生的传统业态,如老式茶馆、杂货铺,记录其与徽商文化的关联。走进蚌埠卫食园,围绕徽商“以商养农”“务实经营”理念的传承,开展调研。记录卫食园整合本地农产品、开发特色食品的流程,并拍摄企业生产车间、产品陈列区。

图为传承小队参观卫食园和蚌埠老码头。

二、探寻晋商底蕴,解码精神基因

8月25日,秋意初显的山西省太原市迎来了传承小队,他们怀着对晋商文化的探寻热忱,直奔晋商文化博物馆,将重点聚焦于承载晋商金融辉煌的票号相关展区。抵达展区后,小队成员迅速架起专业摄影设备,镜头精准对准票号的票帖、账册与防伪印章等珍贵实物——票帖上细密的字迹、账册里规整的记录、印章中独特的纹路,都被一一清晰捕捉。同时,他们围绕票号建筑细细勘察,从门窗上寓意平安的吉祥雕刻,到兼顾实用与安全的柜台布局,不放过任何一处暗藏晋商金融安全考量与经营智慧的细节,力求全面记录这些文化遗存。

随后,小队成员沉入文献资料的海洋,仔细查阅晋商票号的运营规章与员工培训典籍,在泛黄的纸页间梳理晋商票号“汇通天下”的金融运作模式。他们重点分析“诚信经营”如何贯穿票号业务全流程,从票帖上难以破译的密押设计、严格规范的员工奖惩制度,一步步解码晋商在风险管理与信用体系构建上的精妙逻辑,深刻体会晋商能在当时驰骋金融界的核心密码。

离开博物馆,传承小队又踏入晋祠,在欣赏恢弘古建筑群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挖掘晋商精神根基上。他们穿梭于晋祠各个角落,拍摄家族祭祀碑刻,记录宗族议事场所,认真记录碑文内容中蕴含的家训族规,以及建筑装饰上象征家族传承的文化符号,试图从这些历史印记中,探寻晋商精神背后深厚的文化滋养与家族力量支撑。

图为传承小队参观晋商文化博物馆和晋祠。

三、嫁接商帮智慧,赋能西柳服装产业精神

8月19日,暑气未散的海城西柳镇里,传承小队带着对传统商帮文化的深度研究,走进当地知名服装厂,以徽商“贾而好儒”的品牌塑造思维为魂、晋商“诚信经营、创新突围”理念为骨,为亟待升级的传统服装产业注入跨越百年的商帮智慧。

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小队成员蹲守流水线旁,手持设备细致拍摄面料裁剪、缝线锁边、质检包装等每一个作业细节。他们一边记录服装厂在新疆长绒棉选材上的严格标准,以及老师傅手工修正针脚的工艺打磨过程,一边与车间主任深入交流,将这些实践与徽商“一针一线皆求极致”的精益求精匠人精神相对比,探讨如何把传统匠艺标准融入现代生产管理,让“精工”成为企业的隐形招牌。

移步样品展示区,面对满墙风格趋同的服装样品,小队与企业设计团队围坐讨论,梳理现有产品设计短板。他们重点拆解徽商“文化赋能商品”的经典路径——从徽墨融入徽州山水意境,到宣纸承载文人雅韵,进而引导团队挖掘西柳古镇的青砖灰瓦纹样、东北满族刺绣等地域文化符号,探讨如何将这些元素以“小而美”的方式融入领口、袖口设计,让服装自带 “西柳印记”,打破同质化竞争困局。

同时,小队通过座谈会收集企业发展痛点:线下批发市场订单下滑明显,线上店铺因缺乏运营经验导致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生产端数字化系统老旧导致效率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成员们结合晋商“敢闯险路、善破困局”的精神,提出具体建议:组建短视频小组拍摄“服装诞生记”,邀请本地穿搭达人开展工厂直播带货,引入轻量化生产管理系统优化流程,真正推动商帮智慧与现代服装产业的深度融合。

图为传承小队参观西柳商贸城。

四、联动政府调研,锚定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传承小队前往感王镇政府,开展商帮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访谈。与镇干部围绕徽商“以商养农”、晋商“产业协同”理念,分析感王镇产业布局,探讨如何借助西柳服装产业的辐射效应,发展配套辅料生产、物流服务等关联业态,打造“一业带多业”的产业生态,借鉴商帮“主辅产业联动”的经典模式。

图为传承小队前往感王镇政府进行调研。

回望这趟探访晋商、徽商文化的旅程,传承小队的我们始终以双重身份前行:既是历史的虔诚观察者,举着设备蹲守博物馆展区,镜头聚焦票帖上的密押纹路、晋祠碑刻的斑驳字迹,生怕错过任何一处历史遗存,在细碎的细节里拼凑两大商帮“汇通天下”“贾而好儒”的辉煌过往;也是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进博物馆游客群,与工作人员围坐开展深度访谈,从他们的讲述中捕捉文化传承的痛点与需求,用这些真实的声音搭建起传统商帮文化与当代社会沟通的桥梁。

这份传承的热忱,不仅限于徽商、晋商文化。未来,小队更愿以青年群体的微光之力,打破两大商帮文化“藏于故纸堆”的局限——或许是将商帮诚信故事改编成短视频,或许是把票号防伪智慧融入校园实践活动,让古老文化走进日常生活。更期待能将这份智慧转化为实际动能: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商帮经营理念的借鉴,为乡村发展注入“敢闯敢试”的商帮精神,让跨越百年的商帮智慧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续写充满活力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煜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