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桥,点亮童心

发布时间:2025-10-09 14: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喻常乐   阅读 66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观点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喻常乐)成长的意义,不仅在于自我超越,更在于将个人的光亮,照进他人的生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始终相信,青春不应只是书本与课堂的堆砌,更应是责任与温度的传递。这个夏天,我踏上了一场特殊的旅程——走进乡村,走近留守儿童,用陪伴与行动,为他们筑起一座通往希望的桥。

一、初入乡村:在沉默的眼睛里,看见渴望

初到那座位于山脚下的小学时,我看到的是一双双沉默而警惕的眼睛。他们不擅长表达,却会在你递过一支彩笔时,轻轻说声“谢谢”;他们不常笑,却会在游戏时露出难得的天真。我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的关注与真诚的陪伴。

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具和书籍,更是一个个可以倾诉的下午,一场场可以奔跑的游戏。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依赖,变化在细微处发生。有个男孩,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起拼完了一架木质飞机模型,他抬起头,眼睛亮亮地说:“我爸爸也在外面造大楼。”那一刻,我明白,我们搭建的不仅是模型,更是他心中对外面世界的想象与对父爱的连接。

二、课堂之外:用创意与耐心,唤醒潜能

我们开设了“彩虹课堂”——不只是辅导作业,更是带他们画画、唱歌、做手工、讲故事。我负责的是“梦想绘画课”。起初,孩子们画的房子、树、人,都显得拘谨而重复。我鼓励他们:“画出你最喜欢的梦。”有人画了会飞的房子,有人画了星星做的梯子,有人画了全家人围坐吃饭的场景。

小玲画了一艘船,船上站着她和她的父母,船正驶向一片发光的海。她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带爸爸妈妈去看海。”那一刻,我被一种纯粹的力量击中:他们的梦想并不遥远,往往只是“陪伴”与“团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些梦想被看见、被肯定、被滋养。

三、家访手记:在真实的褶皱里,理解“留守”

走访几个孩子的家庭后,我才真正理解“留守”二字的重量。爷爷奶奶的疼爱深沉却无力于学业辅导,父母的爱隔着屏幕、跨着山河。“”爸妈一年才回来一次,孩子不爱说话,但心里什么都懂,”我总能从老人的空中听到这话。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他们父母的远行,但我们可以为他们生活中的增添色彩——定期寄送的手写信、学习所需要的工具、书籍等等……

四、双向奔赴:他们是我青春的“老师”

有人说,公益是单向的给予,但我却在这场旅程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回馈。他们的坚韧、纯真和对爱的渴望,深深触动了我。他们教我如何在匮乏中依然保持希望,如何在沉默中依然相信表达的力量。

我不再只是一个“帮助者”,更是一个“学习者”。我学会了倾听、耐心与共情,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二字的含义——它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持续的承诺;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而是并肩同行的陪伴。

五、未来之路:让爱不留守,让梦不孤单

这段旅程虽告一段落,但于我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深知,一次活动无法改变所有,但每一次真诚的互动,都可能在某一个孩子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

我愿意继续做那座“桥”——连接校园与乡村、现实与梦想、孤独与温暖。我也希望更多人与我同行,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点灯人”。或许我们发出的光微弱,但汇聚起来,就是照亮他们前行之路的星河。

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郑重托起。让我们以爱为桥,以心为灯,在陪伴中见证成长,在付出中收获感动。愿每一个留守的孩子,都能在爱的天空下,勇敢飞翔,不再孤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