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暑假期间,江苏师范大学“守艺Π”志愿服务团队奔赴江苏省盐城市及阜宁县,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非遗的挖掘、保护与创新”为核心使命,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与沉浸体验,探寻非遗在赋能乡村发展中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让古老的技艺与青春的力量在乡土实践中深情对话。
寻根非遗:在文化场域中唤醒集体记忆
团队将调研首站置于承载地方文脉的盐城民俗博物馆与盐城市博物馆。在这里,队员们系统观摩并梳理了从传统农具造物、渔民生活技艺到民间工艺品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载体与智慧体系。而真正的活化叙事,则发生在阜宁社区里那原汁原味的淮剧排演现场。当《赵五娘·千里送京娘》那苍凉遒劲的唱腔穿透岁月而来,非遗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可感可触的“活态传承”。与老艺人们的深入交流,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淮剧等非遗项目所蕴含的“人情味儿”,正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核心。守护非遗,就是守护乡村的情感认同与文化根脉,是为振兴事业筑牢最坚实的精神基石。
▲图为盐城民俗博物馆
活化非遗:以现代匠心赋能传统技艺
团队专程探访了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宁大糕的制作技艺。在现代化的展览馆与生产车间里,团队重点调研了这项传统美食的当代转化之路。古老的配方与核心制作技艺是必须坚守的“本” ,而洁净化、标准化的自动生产线与电商营销模式则是让其焕发新生的 “术” 。团队看到,当地企业正以 “守正创新” 的理念,推动非遗技艺从“博物馆式的保护”走向 “生产性活化” ,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向赋能。这种 “非遗+现代工业+电商” 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同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振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图为阜宁大糕馆生产车间
铭记坚韧:从抗灾精神中汲取非遗传承的力量
参访记录特大龙卷风灾害的盐城龙卷风纪念馆,为团队理解非遗传承提供了更深层的注脚。非遗之所以能穿越数百年的风雨留存至今,正依赖于一代代乡民在自然与社会变迁中,始终葆有的坚韧不拔、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与非遗传承所需的恒心、定力与社区凝聚力一脉相承。在党的领导下,灾区人民展现出的重建家园的“盐城速度”与“盐城奇迹”,正是这种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体现。它启示团队,非遗的传承与乡村的振兴,最终依靠的是人,是这种深植于民间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图为盐城龙卷风纪念馆实地复原图
践行担当:以青春智慧接续非遗薪火
“守艺Π”团队此行,核心在于一份主动融入家国的“使命担当” 。他们不仅是观察者,更立志成为非遗传承的青年接棒人。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记录和解读非遗,用内心感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他们将把淮剧的唱腔、大糕的技艺、以及背后的工匠精神与乡土深情,转化为后续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创意实践的源头活水,真正将对祖国血浓于水的情感,融入守护文化根脉、促进乡村振兴的实干作为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 “心系乡土,堪当大任” 的青春风貌。
▲图为守艺Π志愿服务队队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陶锡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