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海电力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筑”梦再生实践队赴国家电网上海经济技术研究院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围绕电力工程中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碳排放管理、绿色建材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此次座谈会邀请到经研院土建室、变电室、送电室、研究中心主任等专业人员,旨在探索如何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经济性与环保性的平衡,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实践队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
图为经研院专家与实践队员开展座谈会 李禹霏供图
一、电力工程中的绿色实践
座谈会上,经研院的专家们分享在电力工程中践行绿色理念的多项举措。变电室王主任提到,变电站的设备更新周期一般为20到30年,旧设备通常会被报废处理,但部分设备可能会被用于非主要区域。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也在探索新的方法。土建专家介绍,目前在一些小型构建和基础建设中,已经开始使用低碳材料,如工业尾料和再生材料,替代传统材料的比例可达30%到50%。此外,经研院在电网规划和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碳排放问题。系统室专家表示,目前正在与上海建科院合作,以变电站为模板,分析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包括设备生产、运输、安装以及混凝土的碳排放量。这一研究将为未来的绿色电网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电网基建过程中产生“废料”的情况主要有两种:设备报废处理和土建迁移拆除。变电站电器设备达年限后整体更换,旧设备若状态评价满足率达标可立旧,否则报废,报废设备找专门回收单位当铁卖。土建垃圾处理则是在变电站因动迁整体拆除时,建筑垃圾被运到指定地方作为垃圾部署。目前在应用低碳材料,如利用工业尾料及再生材料替代部分水泥,用于简单基础和小型构建,但应用规模小,处于试点阶段。
二、碳排放管理与绿色建材的探索
实践队队员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建筑残余的回收再利用。经研院的专家们指出,目前在电网基建过程中,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场地条件有限,且施工过程中对土方的管理要求严格。一般上海地区的施工场地通常较小,难以实现建筑垃圾的现场再利用。此外,由于建筑垃圾的成分复杂,且掺杂生活垃圾,清理和分类的成本较高,这也限制了其再利用的可行性。尽管如此,经研院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设计管理中心表示,目前在一些试点项目中尝试使用预制混凝土和钢结构,以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这种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更高,且能有效降低粉尘污染。
图为经研院专家在座谈会讲话 李禹霏供图
实践队员对于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方面也较为重视,专家介绍经研院已经建立了一套碳排放监测系统,用于跟踪和分析电网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经研院与上海建科院合作,以10千伏变电站为例,分析其建设过程中设备生产制造、运输、安装等环节的碳排放,目前数据部分产出。且从全生命周期看,采用低损耗变压器等虽建设投资增加,但运行期间损耗下降,成本降低;在设备材料方面,如将六氟化硫换成C4,建筑物造光伏板、使用保温材料等,均为降低碳排放的措施。
同时,经研院也在研究如何在电力工程中使用新型绿色建材,如预制构件和保温材料。而在绿色建材的应用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成本问题。目前绿色建材的成本相对较高,但在大规模推广后,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三、未来展望
在座谈会最后环节,实践队队员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电网发展的畅想。提出绿色建材的应用上可以加大投入比例,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从碳排放管理方面,能够与更多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电网的建设。经研院的专家们对同学们的建议表示了肯定,并表示将在未来的项目中充分考虑这些建议,未来持续探索绿色电网的建设路径,努力在电力工程中实现经济性与环保性的平衡。
图为经研院专家与实践队员合影 李禹霏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佳滢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