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化工行业供水配套环节的运作模式与技术应用,2025年7月1日,宁波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宁波碧海供水有限公司。在公司负责人热情接待下,团队开启了一场探索供水保障、感受行业协同的实践之旅,为理解化工产业链的完整生态积累一手素材。
初遇碧海:踏入供水保障阵地
抵达公司后,实践团队首先在接待区集合。公司严经理迎接大家:“咱们碧海供水,就是为化工及周边区域把好‘水脉’,保障生产生活用水稳定。” 简单开场后,团队跟随指引,参观公司展厅。墙上的发展历程展板,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企业对供水安全与质量的严格把控,也初步勾勒出化工配套供水企业的职责轮廓
车间探秘:解码水质保障密码
走进生产车间,严经理向团队详细讲解:“化工企业对水质要求特殊,像重金属、有机物含量必须严格控制,这一套预处理设备,就是先给原水筛一遍 。 成员们凑近观察絮凝、沉淀、过滤等工序,看着浑浊原水逐渐变得清澈,纷纷拿出纸笔记录关键参数。
图为实践团队在宁波碧海供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聆听技术骨干讲解预处理工艺。傅雨微 供图
来到水质检测实验室,实践成员鲍鸿菲主动上手,在指导下完成一次简单的水质pH检测,真切体会到供水环节中 “精准监测” 的重要性。期间,严经理分享日常工作:“每一批次供水,都要经过多指标检测,化工生产容不得一点水质差错,咱们得时刻盯着。” 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供水岗位的责任与严谨。
“水质好不好,检测说了算!” 走进公司水质检测实验室,精密仪器有序排列。严经理和沃茂林书记向团队演示:从管网末梢取水样,经pH 计测酸碱度、色谱仪分析有机物、原子吸收光谱仪筛查重金属…… 百余个检测项目,覆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全部指标。
图为水源基地。吴泽恺 供图
技术破局:从水源困境到智慧供水的跨越
建厂初期,碧海供水每天只能供2万吨水,压根不够园区用的。就像小水管接大水池,水咕嘟咕嘟流,眨眼就见底了。2001年,公司咬牙把产能提到3万吨,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后来,大伙铆足劲建起南山新厂,一期、二期加起来能供20万吨水,可到了夏天用水高峰,家家户户开空调、工厂机器连轴转,水厂不得不超负荷运转,硬是挤出23万吨水,累得像头老黄牛。
智慧碰撞:共探化工供水协同发展之道
实践尾声,团队与公司管理层、一线员工围坐座谈。沃茂林书记提到:“未来,智慧供水是方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水质、设备状态实时监控,还要持续研发更高效的水处理技术,适应化工行业对水质越来越高的要求。”
图为实践团队与公司人员开展座谈交流场景 傅雨微 供图
以青春之眼,锚定行业担当
走进碧海供水,实践团打破书本边界。原水净化的鲜活现场、监测仪跳动的数据、企业协作的门道,让化工知识从公式图表化作守护万家的硬核力量。带着实战收获,同学们立志将经验融入课堂,未来用专业守护供水安全,让青春在民生保障与绿色发展中绽放光彩。(通讯员 傅雨微 徐润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傅雨微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