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1 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江河同育赤籽心,青春共筑民族情”民族团结实践团(以下简称 “实践团”)深入镇江市京口区千秋桥社区,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切入点,通过沉浸式文化互动活动,搭建起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立体平台,让跨越 “千秋” 的民族情谊在实践中升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基层社区落地生根。
非遗讲堂:解码香囊里的民族文化密码
实践团在千秋桥社区活动中心开启 “香缀千秋桥 情暖石榴红” 主题公益课堂,将非遗香囊制作技艺作为民族文化对话的媒介。团队成员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和实物展示,向在场老人介绍非遗香囊的文化内涵,并详解不同民族香囊的特色差异:回族香囊常用几何纹样,蕴含对生活的热爱;汉族香囊中常装入艾草,寄托“平安顺遂”的祈愿。“香囊不仅是夏日驱蚊的实用物件,更是承载千年文脉的文化载体。”公益课既传递了非遗知识,更埋下了民族文化交融的种子,让 "江河同育" 的文化根脉在互动中悄然延伸。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非遗香囊公益课。顾雯熙供图
巧手共制:互动协作中凝聚民族情谊
实践团成员提前备齐制作材料,贴心标注说明后整齐摆放于桌面,社区负责人与实践团成员共同分发香包、材料袋等物品。活动现场瞬间变身热闹的“非遗工坊”,实践团特意引导不同民族的老人围坐交流,详细介绍艾叶、金银花、紫苏叶等药材的功效。“奶奶,这些材料有驱蚊效果。”一名成员向老人耐心讲解。指尖忙碌间,欢声笑语不断,各族文化故事在谈笑中流淌。形态各异的香囊陆续完成,老人们相互欣赏、交流,最后手持作品合影留念。活动尾声,实践团准备的冰镇西瓜成为情感催化剂,清甜汁水化解暑气,也让协作中积累的情谊在分享中升温。
图为大家共制香囊。顾雯熙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们送上西瓜。顾雯熙供图
口述采集:街巷间打捞民族交融记忆
为深入梳理区域民族交融历史脉络,实践团深度专访社区居民。91岁老人杨奇方爷爷回忆:“解放后,政府一直关心回民生活,对本地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得很好。原来住的古建筑片区因改造搬迁,现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72 岁的回族奶奶通过自身经历,生动展现了镇江市政府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帮扶成效。两位受访者的讲述勾勒出民族聚居格局的变迁与生活习俗的交融,成为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的鲜活注脚,也为实践团积累了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访。顾雯熙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回族老人杨奇方爷爷。顾雯熙供图
校社签约:共绘协同发展新篇章
访谈结束后,南京交院建筑工程学院与千秋桥社区所属的中鼎老来乐综合服务中心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推动校社协同育人,结合学院专业优势,通过“专业实践 — 社区服务 — 文化传承”的三元联动模式,实现高校资源与社区需求的精准对接。
图为校社签约。顾雯熙供图
图为实践团与社区工作人员合影。顾雯熙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以非遗香囊为纽带,将“江河同育”的文化根脉与“民族共融” 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从非遗讲堂的文化传递到巧手制作的情感凝聚,从民族记忆的深度挖掘到共建协议的长远规划。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学子用实践诠释 “民族团结” 的时代内涵,让“千秋”桥不仅成为地理地标,更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推动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社区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雯熙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