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空调的凉风固然舒适,但总感觉少了些自然的韵味,怀着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切,最终决定在家尝试一项独特的夏日挑战——亲手制作一把蕴含千年智慧的“非遗蚕丝扇”。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次与古老技艺的对话,旨在体悟匠人精神并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
动手实践前,充分的准备必不可少。通过网络资源、纪录片和相关文献,深入了解了蚕丝扇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精髓。蚕丝扇,常与“缫丝”、“织扇”等工艺紧密相连,是中国古代巧妙利用天然蚕丝资源的智慧结晶。其轻盈、透风、光泽温润的特性,曾是文人雅士的掌中清玩,也是展现传统女性心灵手巧的象征。认识到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价值,同时对即将开始的体验充满了期待与敬意。
虽然无法完全复刻复杂的传统作坊流程,但在家尝试了其核心环节——“利用蚕茧抽丝、绕丝成扇”的奇妙过程,体验那份指尖的温度与耐心。第一步,准备自家养的蚕茧、一个扇骨框、胶水、一个锅、颜料、装饰物、筷子等基础工具。第二步,将蚕茧放入温水中,加入颜料染色(可加少许白醋固色),小火慢煮约10-15分钟,溶解茧外的丝胶。待水温稍降,小心找到茧丝的线头,用筷子夹住,开始轻柔、稳定地抽丝。这一步极其考验耐心和手感,丝线细若游丝,用力过猛易断。需屏息凝神,感受指尖与蚕丝之间微妙的连接。
第三步,这是最核心也最耗时的步骤。将抽出的蚕丝均匀、紧密地缠绕在扇骨框架上。需要不断调整角度和力度,确保丝线平整、无重叠、无缝隙。一圈又一圈,扇面在指尖逐渐成形,由稀疏变得密实。这个过程仿佛是与时间对话,心绪在重复的缠绕中归于平静,指尖的每一次微小移动,都在累积成最终的清凉。第四步,缠绕完成后,待其自然阴干,用胶水将装饰物按照自己的想法贴上去,待胶水干透,一把独一无二、泛着天然珍珠光泽的蚕丝扇便诞生了!
一把自制的蚕丝扇,或许不够完美,但它承载了对非遗文化的敬意和对传统手作的探索。它可以让实践者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非遥不可及。它可以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可以是大师工作室的精品,也可以是普通人,在家用一份耐心和好奇心,亲手触摸、体验和传播的文化种子。每一次指尖的缠绕,都是对古老智慧的一次致敬;每一次扇动的清风,都在讲述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中国故事。
本次在家自制蚕丝扇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近距离接触,更激发了青年学子对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有助于青年一代更好地理解文化根脉,为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可能的路径,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朝阳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