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南水北调工程中蕴含的伟大移民精神,7月5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南水北调,水脉传承"实践队赴河南省荥阳市李山村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队员们深刻感悟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图为实践队在李山村村委会
在李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动情地向实践队员们讲述了这段移民往事。2010年8月,李山村194户802人告别世代栖居的淅川县上集镇,整村迁入荥阳市新居。村委工作人员回忆道,搬迁的前一夜,很多村民都没有睡着,他们喝酒、聊天、放声大哭,还有的就那么站着,生生挨到天亮……村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令实践队员们为之动容。
▲图为李山村工作人员讲述李山村移民历史
工作人员提到,最大的困难不是搬家,而是改变活法。在丹江口库区,村民世代"靠水吃水",以渔业为生。搬迁后,面对完全陌生的旱作农业,移民们从零开始学习耕种技术。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大家跟着农技人员学播种、学施肥,一点点摸索耕地规律,从零散的尝试到规模化种植,李山村的土地上渐渐长出了新的希望。
如今的李山村旧貌换新颜,整洁的民居外有南水北调主题墙绘,以丹江鱼特色餐饮为支柱,带动就业,兼营农事休闲与采摘,周边形成特色观光线路。村内学校、文化广场等设施完善,村民望着从南阳流来的丹江水,满是骄傲,在新土地上书写着幸福生活。
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地理上的水源调配,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移民群众用奉献诠释了家国情怀,用坚韧书写了奋斗史诗。作为华水学子,我们更应传承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治水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三校:于锡浩 鲁世强 肖文涵
三审:王世佳 张军龙 王雅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锡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