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传媒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智农未来” 实践队的小队成员,带着专业设备与满腔热忱,深入河北省正定县、栾城县的田间地头、合作社与智慧农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科技与乡村产业融合实践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活动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旨在探索如何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产业升级,让青春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上绽放出别样光彩。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改写种植新篇
走进正定县的智慧农场,仿佛踏入了一个现代农业的 “魔法世界”,科技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写着作物生长的固有法则,让许多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种植场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无土栽培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且成熟的应用。它彻底摆脱了对传统土壤的依赖,通过精心设计的营养液循环系统来种植作物。作物的根系能够直接吸收经过精准配比的养分,这一技术不仅从根源上避免了土传病害的侵扰,保障了作物的健康生长,还创造性地实现了垂直立体种植。这种种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传统种植有了显著提升,尤其在城市周边的农业种植以及土地、水资源等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实践队的同学们在现场仔细观察后发现,采用这种技术种植的生菜,生长周期比传统土壤种植缩短了近三分之一,而且品相和口感都更为出色。
温室环境监测系统则是智慧农场的 “神经中枢”。它由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遍布各处的传感器、智能调控设备以及功能强大的云平台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地实时监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环境参数,并且根据预设的最佳生长标准自动调节相关设备。其参数误差被严格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中。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还使种植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据农场技术人员介绍,应用该系统后,温室作物的年产量平均提高了 20% 以上。
鱼菜共生系统更是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生态智慧。它巧妙地构建了一个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的生态循环闭环模式。鱼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会经过特定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变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养分;而植物的根系则像天然的过滤器,能够自然净化水体,使其重新满足鱼类生存的需求。这种闭环系统实现了水资源 95% 的循环利用率,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能同时产出高品质的蔬菜和水产品,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践队的同学们亲自参与了系统的日常检查,深切感受到了这种生态循环模式的神奇与高效。
地理优势,特色农业催生振兴动力
栾城区拥有一片独特的富硒土壤带,这片土地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孕育出了珍稀的紫麦。这种外皮呈紫色的麦子,不仅外观奇特,让人眼前一亮,更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生长优势,成为了当地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着当地农民一步步走向振兴之路。
当地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地理资源,通过大规模种植紫麦,精心打造出了一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产业链。依托 “合作社 + 农户” 的创新模式,将传统的紫麦作物升级为具有健康功能的食品。他们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出了紫麦面粉、紫麦片、紫麦饼干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当地还建立了完善的溯源认证体系,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清晰了解到紫麦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等多种销售渠道相结合的方式,让紫麦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有效带动了农户的收入增长。
据天亮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富硒紫麦具有独特的低升糖特性,这一特性让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再受限,能够安心吃饱饭;同时,紫麦中富含珍贵的硒元素,这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有助于增强记忆力、提高免疫力,因此紫麦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智慧粮食”。目前,这条以紫麦为核心的紫色产业链已经辐射带动了周边数百个村户和几十个合作社共同发展,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良好态势,真正实现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美好愿景。实践队的同学们在与当地农户交流时,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因为紫麦产业发展而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青春担当,实践行动助力乡村发展
在此次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中,河北传媒大学的学子们不仅仅是乡村发展变化的观察者,更是积极参与其中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长,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他们将带着栾城的泥土芬芳与创新火种回到校园,用科技与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暮色中的紫麦随风起伏,那涌动的麦浪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新一代青年对乡村振兴的庄重承诺 —— 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寸土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欣研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