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杨楚琪)7月11日下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惠溪村开展的特色文化课堂上,团队成员梅子婧以一堂生动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课,为当地孩子们开启了一段绚丽多彩的传统工艺探索之旅。
图为孩子们集中学习扎染
课堂伊始,梅子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扎染这一拥有千年历史的独特染色工艺。她从扎染的起源讲起,阐释其作为中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的核心魅力——通过捆扎、缝缀等手法使织物局部防染,从而形成独特花纹。她详细讲解了手工扎染常用的棉、麻、丝、毛等天然面料特性,并对比了环保的天然植物染料与化工染料的区别,强调了传统工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理论结合实践,体验非遗魅力。在扎实的理论铺垫后,梅子婧重点演示了扎染的核心技法。她亲手示范了“捆扎法”——指导孩子们如何通过折叠、撮皱、捆扎棉线或麻绳,在棉布上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案肌理;接着展示了“夹扎法”,利用不同形状的木板、竹片对折叠好的织物进行夹持固定,形成清晰的几何防染区域。在讲解“浸染法”和“喷染法”时,她强调了操作的安全性与染色的均匀性,并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
图为孩子使用“夹扎法”进行扎染
巧手生花,非遗“潮”起来。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是动手实践环节。在梅子婧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扎染师”,戴上手套,运用刚刚学到的捆、扎、夹等技巧,精心设计自己的小方布。纯白的棉布在稚嫩的小手中被折叠、缠绕、固定,再浸入天然染液。当一块块独一无二、蓝白相间、图案各异的扎染作品在期待中展开时,课堂里充满了惊叹与欢笑。孩子们不仅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的乐趣,更让古老的扎染焕发出属于新时代的“潮”味。
图为孩子扎染实践
扎根乡土,传承不息。课程尾声,梅子婧引导孩子们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呢?”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其保护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关注、学习和实践。像这样将非遗课堂带进乡村,正是激发年轻一代文化认同、培养传承力量的关键一步。通过亲手触摸、体验、创造,传统技艺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本次扎染课堂是“惠溪知行”团队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梅子婧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饱满的热情,成功架起了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童心的桥梁,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姿,更点燃了他们守护与传承文化根脉的热情,为非遗技艺在乡土大地的生生不息注入了青春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