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海丝路 非遗焕新生 ——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队福船上的“移动课堂”启航

发布时间:2025-07-12 23: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咏鑫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碧海蓝天之间,一艘复原的明代福船静静停泊在泉州泉港海域,船板上回荡着青年学子专注的笔记声与千年航海智慧的讲述。

7月3日上午,泉州泉港海域天朗气清。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社会实践队10名师生,登上有“海丝活化石”之称的“福船18”号,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古船文化思政实践课”。团队带队指导老师洪裕荣现场授课,将古老福船的技艺密码与丝路精神娓娓道来。

(实践队在福船18号船尾合影)

劈波斩浪间 触摸千年航海智慧

在微微起伏的甲板上,洪裕荣老师以实体木帆船为教具,带领学生零距离感受福船精妙结构。“水密隔舱是福船的灵魂,”他轻叩船舱壁板,声音铿锵有力,“这项中国发明的技艺,让远洋航行在遭遇风浪时也能保障安全,堪称古代航海‘黑科技’,已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实践队员登上木质帆船甲板授课,现场学习水密隔舱技术)

洪老师详细解构了福船制造的核心工艺——从龙骨铺设的讲究,到榫卯相接的精密;从“十二生肖”船钉蕴含的民俗智慧,到“多重船壳”结构展现的力学巧思。他特别强调:“每一道工序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畅达的技术基石。学习它,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对先辈开拓精神的致敬。”

(实践队员交流中式帆船操帆技术)

榫卯相接处 感悟丝路精神传承

授课中,洪老师巧妙地将福船技艺与海丝精神相融合。“这艘船,曾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他指向辽阔海面,“它承载的不仅是丝绸瓷器,更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今天同学们触摸的船板,正是这种精神的物质载体。”

(实践队员在福船18号上合影)

扬帆新时代 青春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队队长陈咏鑫介绍,此次“古船文化思政实践课”是学校深化海洋文化育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通过沉浸式教学、项目化实践,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一线,为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海洋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实践队员动手实践)

文字 | 陈咏鑫 洪裕荣

图片 | “海丝寻舟”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咏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