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当衡阳师范学院“‘铜’心‘碳’索”科教团的蒋文凯老师带领乡村三年级学生朗读起《出塞》,古朴的诗句在教室里回荡,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诗词文化的大门。这堂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古诗课,让乡村儿童在朗朗书声中感受汉字之美、家国之情。
图为点同学回答问题
课堂伊始,蒋老师用PPT展示着王昌龄的画像与苍凉的边塞风光:“这位是唐代的‘七绝圣手’,他笔下的边关,藏着千年前将士们的故事。”孩子们盯着图片里连绵的群山和古城墙,好奇地追问:“边塞是不是很远的地方?”老师顺势拿出“塞、秦、汉、征”等生字卡片,结合地图简笔画讲解:“‘塞’就是边疆的关口,就像村口的老槐树,守着家园的大门。”用乡村孩子熟悉的意象解释古文,生字词很快扎根在他们心里。
理解诗句时,“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成了教学亮点。蒋老师笑着打比方:“就像说‘爸爸和妈妈都爱孩子’,这句诗是说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边关却守了千百年。”孩子们恍然大悟,有个男孩举手:“就像家里的老井,爷爷小时候就用它打水!”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比喻,让千年时空有了具象的落脚点。
图为上课照片
讲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动画里李广将军的形象让课堂沸腾起来。“飞将军就像村里最勇敢的叔叔,保护大家不被欺负!”蒋老师趁机引导:“诗人希望有良将保卫国家,就像众人希望家园平安。”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神里渐渐有了对“守护”的理解。背诵环节的“诗句填空”游戏,让“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未还”二字被反复吟诵,有孩子轻声问:“那些人是不是再也回不了家了?”这份稚嫩的共情,正是诗词文化唤醒的人文关怀。
下课前,分组背诵比赛的获胜者拿到了“诗词小明星”贴纸,孩子们却更在意“回家给爸妈讲诗意”的作业。“要告诉爷爷,古时候的人也像他一样守护家园。”一个孩子认真地说。
这堂《出塞》课,没有枯燥的讲解,却让乡村儿童在诗句里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当千年前的明月照进今日的乡村课堂,诗词文化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大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