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 月 9 日讯(通讯员:李彦潼 刘凤怡)7 月 9 日,岭南师范学院三下乡实践队伍天高燕飞突击队走进湛江雷州足荣村,探访古村落文化活化实践。从老房新生的木荣小筑,到墨香萦绕的昌公书局,再到工艺荟萃的茂德公大观园,团队成员在行走中触摸文化根脉,见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
▲图为木荣小筑门牌(余诗晴 摄)
木荣小筑:墙外窥影 老房肌理藏古韵
天高燕飞突击队调研组循着道路指示牌来到足荣村的创新型民宿 —— 木荣小筑。虽因民宿未开门只能在墙外驻足,但这座百年老屋的独特韵味已扑面而来。青瓦土墙勾勒出百年民居的轮廓,雷州 “三间两廊” 的传统格局清晰可辨;木门上的铜环泛着岁月打磨的旧光,外墙老工匠修缮的痕迹与现代设计的玻璃窗相映成趣,既透着古朴沧桑,又洋溢着鲜活气息。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雷州民居,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体验乡土生活的民宿,老房新生让流淌的乡愁有了温暖的落脚点。
▲图为昌公书局院内景(余诗晴 摄)
昌公书局:祠堂变 "文化粮仓" 墨香浸润乡居
从木荣小筑步行片刻便抵达昌公书局。这座由清代林氏祠堂改造而成的文化地标,天井中古榕枝繁叶茂,曾经的厢房化作静谧的阅览室,3000 余册书籍涵盖本土文献、农技手册与儿童读物。从昔日仅供祭祀的肃穆祠堂,到如今村民共享的阅读空间,昌公书局以墨香为媒,串联起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足荣村活化本土文脉、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图为天高燕飞队员们在茂德公博物馆前合影(余诗晴 摄)
茂德公大观园:传统工艺绽放时代光彩
茂德公大观园作为足荣村集中展示雷州文化的核心平台,让调研组成员沉浸式感受雷州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手作博物馆的葛布、形态各异的石狗雕刻、开阔的古法酱油阳光晒场…… 每一处都凝结着先民的智慧,也彰显着当代传承的活力。
手作博物馆・葛布:经纬间的千年传承
手作博物馆四楼,转角处的葛布展区格外亮眼。这种以雷州葛麻为原料的传统织物,织造技艺始于汉代,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闻名遐迩。展区内,从葛麻处理到织造的全套工具整齐陈列,配合详实的图文解说,清晰展现着复杂的技艺流程。近年来,当地通过组织手艺人开班传艺、培养年轻传承人、学习和改良技艺等方式,让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在经纬交织间延续着千年文脉。
石狗雕刻:火山岩上的精神图腾
作为雷州半岛特有的文化符号,石狗是雷州先民心中的 “守护神”,享有 “南方兵马俑” 的美誉。调研组成员行至大观园石雕展区,数十尊火山岩雕琢的石狗形态各异,或憨态可掬,或怒目圆睁,无不彰显着 “以形传神” 的古老雕刻理念。如今,年轻工匠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创新雕刻小型摆件,让这一古老文化符号走进现代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桥梁。
▲图为茂德公酱油晒场(余诗晴 摄)
古法酱油阳光晒场:时光酿出地道味
开阔的晒场上,数百个陶缸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古法酱油沿用宋代 “日晒夜露” 工艺,精选本地黄豆经 180 天自然发酵而成。产出的酱油除供应当地餐饮,还被精心包装成文创礼盒,成为传递雷州风味的 “文化名片”,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的有机结合。
此次足荣村之行,让调研团队深刻体会到:乡村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传承与活化。从昌公书局的墨香浸润,到茂德公大观园的工艺焕彩,足荣村以文化为根,在守护传统中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凤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