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媒启智思,以科为翼助成长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科韵渝夏”三下乡团队“科创筑梦,助力双减”大学生暑期科学课程送教活动
教育振兴托举未来希望,科学阅读点亮童心梦想。2025年7月5日至11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普培训基地“青春飞扬·科韵渝夏”三下乡团队,在荣昌区学院路小学开展《科学伴我成长》系列科学阅读课程。活动以党的二十大“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为指引,紧扣“双减”政策中“科学教育加法”要求,通过“空气的力量”“风车如何巧发电”等主题课程,让孩子在书页间探索科学奥秘,在实践中涵养科学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播撒创新火种。
问题为引,思维破茧成蝶
疑问点燃好奇,思考催生智慧。在“空气的力量”课程中,志愿者未急于阐释大气压强的原理,而是先引导孩子自主阅读《科学伴我成长》系列绘本,继而抛出启发性问题:“乘飞机时为何会感到耳部不适?”孩子们基于阅读积累展开思维碰撞,“机舱内外气压在‘较劲’”“空气正悄悄挤压耳朵”。志愿者顺势引导大家走进“击尺实验”的奇妙场域——当铁尺被敲击时,尺上的A4纸却没动,书本上的文字瞬间转化为眼前可触的奇迹。
(图为学生自主阅读)
“风车如何巧发电”课程同样如此,孩子先后完成自主阅读、知识竞答环节,巩固知识,解答疑惑。志愿者抛出“风车转动时能量是如何变化的”这一问题,孩子们结合阅读内容各抒己见。这种“阅读启智+问题驱动”的教学,让科学思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从文字到实践的自然生长。正如一位孩子在课后访谈中提到:“原来书上的问号,真的能变成手中的答案。”
实践为桥,态度润物无声
本次科学阅读系列课程始终贯穿“做中学”理念,每个主题阅读后都配套实践活动。“空气的力量”概念知识学习后,研究生志愿者带领孩子探秘虹吸实验:点燃的蜡烛被罩上杯子,盘中带色的水竟缓缓“爬”进杯中。“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杯内气压降低,外部大气压就把水压进去了!”孩子们边记录现象边热烈讨论,实践中触摸到气压差的科学原理。
(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阅读)
“风车如何巧发电”课程的实践环节更是让孩子们兴致盎然。在书本中探明发电原理后,志愿者分发由小风车、微型发电机与小灯泡组成的实验套装。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组装部件,当转动风车叶片的刹那,光芒映亮了一张张惊喜的脸庞。能量转化的抽象描述,在此刻化作可观察、可操作的生动现实。
(图为学生做风车发电小实验)
这些操作简单却蕴含深刻原理的实验,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可触可感。“阅读+实践”的双轨并行,让“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同春雨般融入日常,成为比知识更珍贵的收获。
习惯为果,成长向光而行
此次《科学伴我成长》系列阅读课程以“阅读+实践”的创新模式,为学生推开科学世界的趣味大门。这种“读”与“做”的深度融合,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科学动手习惯与严谨实验态度,更推动其科学思维与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图为指导老师谭建桃与学生交流收获)
学生在课后访谈中兴奋表示:“阅读不再无聊,而是充满动手的趣味。这是我上过最有趣的科学课。”从课堂共读到自主阅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这些转变背后,是科学阅读与实践探索交织成的奇妙化学反应。
(图为学生积极举手发表收获)
一页页书籍铺就成长阶梯,一次次探究点亮科学梦想。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科韵渝夏”团队的科学阅读课程,以国家政策为舵,以书籍为舟,以实践为桨,让孩子们在文字与实践的交响中,既收获了科学知识,更培育了思维品质与阅读习惯。这既是对“双减”政策中“科学教育加法”的生动回应,也是为科学普及播种创新火种的具体行动。当科学的种子在书香中萌芽,当探索的勇气在实践中生长,这些孩子终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青春的力量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文字:黄红;图片:王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慧灵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