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融媒体前往学院路小学采访重师“青春飞扬·科韵渝夏”三下乡志愿团队:高效资源赋能,点燃科学热情

发布时间:2025-07-10 14: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慧灵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2025年7月9号上午,荣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学院路小学,见证了一场由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科韵渝夏”三下乡团队精心策划的科学课程送教活动。在这场为期数日的科学盛宴中,重师师生将知识的火种带进校园,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与热情。

自2022年以来,重庆师范大学、联合重庆市科协青少年科技服务中心、区县科协,以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充分发挥自身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的优势,组建志愿者队伍,持续开展“科创筑梦、助力双减”暑期科学课程送教三下乡活动,已形成体系化、常态化的区域科普服务机制。重庆师范大学陈放副教授作为活动资深组织者,向记者阐释了其核心价值:“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这几天的沉浸式活动,让孩子们‘做中学,学中乐’。动手实践是培养科学思维最直接的途径,在快乐中探索,在探索中理解,这正是培育未来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关键起点。”寥寥数语,道出了这项公益活动坚守多年的教育初心。

(图为重庆师范大学陈放副教授接受采访)

“今年我们特别整合了博士科普讲座、趣味实验探索以及科技动手制作三大模块。”重庆师范大学黄小杰博士详解活动设计理念,“科普讲座旨在为孩子们打开科学视野,激发深层兴趣;而胡萝卜高塔、投石机、小台灯制作、水果电池乃至‘生气的河豚’这类趣味实验和科技制作,则着力于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具体项目。”她特别强调,活动通过由浅入深的梯度挑战,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在亲身实践中真切感受科学探究的逻辑与魅力。这些课程,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

(图为重庆师范大学黄小杰博士接受采访)

活动现场,孩子们完全沉浸在科学实践的奇妙氛围中。在搭建“胡萝卜高塔”时,四年级的同学王丽君和小伙伴们尽情发挥想象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亲手构建的独特结构稳稳矗立,她脸上写满了“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兴奋”。二年级的同学唐露是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几天内体验了胡萝卜高塔、投石机和小台灯制作,当天又成功完成了“生气的河豚”实验,她兴奋地表示“以后也会多多学习科学知识”。而像制作“水果电池”这样的课程则带来了更切实的挑战。李菡槿同学坦言这是“难度最大”的一个实验,她和小组在“电极接反”的多次试错中协作调整,当灯泡终于亮起,所有挫折都化作欢呼——这正是科学教育最珍贵的瞬间:在失败中沉淀思考,在协作中收获成长。

(图为学院路小学李菡槿接受采访)

本次科学送教活动,犹如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一端连接着重庆师范大学深厚的科研与师资力量,另一端则深深扎根于学院路小学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黄小杰博士的前沿引领与陈放老师团队的多年坚守,共同确保了活动的高质量与延续性。孩子们在“胡萝卜高塔”的搭建中迸发创意,在“水果电池”的摸索里体会科学方法的严谨,每一次成功的欢呼与受挫后的再尝试,都是科学素养悄然生长的印记。

科学教育并非知识的单向灌输,其精髓在于点燃好奇之火,赋予探索之手,塑造思辨之脑。当博士与教师俯身校园,当实验的乐趣取代枯燥的公式,科学的种子便真正落入了肥沃的土壤——这既是此次送教最珍贵的回响,更是荣昌科学教育未来可期的坚实一步。(文字:叶冬兰;图片:黄悠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慧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