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植”根柏垫暑期“三下乡”团队为广德柏垫“植”入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10 14: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瑞   阅读 49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8日,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植根柏垫”团队前往广德市柏垫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由学院2023级植保、地信、动医、电子专业学子组建而成,以柏垫两大著名红色主题纪念馆英烈山、月克冲为主线,以视频、问卷双向赋能的创新形式,传承英烈精神。

团队成员在英烈山纪念馆门前合照 供图:何天翘

“植”根柏垫精神,重温赤子情怀

实践团队满怀崇敬之心,踏入了英烈山纪念馆。该纪念馆位于广德市柏垫镇姚村村内,馆内陈列着百余件珍贵的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生动地再现了2006年6月3日那场令人痛心的空难事件。在事迹展区,学生们瞻仰了烈士们的遗物遗像,柏垫镇姚村村党委书记姚运年一句“拼尽全力搜救,也只找到了五具较完整的遗体”让学生们理解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的航空报国的赤子情怀。团队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凝视,用心感触这段悲壮和伟大的历史。有人轻声又郑重的说:“看着前辈的工作笔记,方知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蓝天上’!”而如今中国预警机技术的不断突破,昭示英烈遗志正由后人接续实现。

团队成员纪念馆合照 供图:何天翘

“植”根英烈山脉,丈量初心使命

参观完英烈山纪念馆后,团队开始攀登英烈山。台阶两侧苍松挺立,寓意英烈精神永续长存。墓碑静卧竹林,象征烈士不朽风骨。夏日的骄阳似火,建造的608个台阶,重重困难,但学生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只为赶上山,悼念英雄先烈。山顶正中间的“烈士亭”庄严肃穆,亭内设有一块特别的纪念碑,由山东青石制成,石碑正面雕刻的40颗星,象征着在此地牺牲的40位先烈。学生们整齐列队,为烈士敬献花篮。全体人员肃立默哀,向纪念碑三鞠躬。随后依次上前为烈士擦拭墓碑,并将手中白菊轻放于烈士墓前,寄托无尽追思。

团队成员在英烈山脚下合照 供图:何天翘

“植”根月克冲馆,再现军工文化

午后,团队一行怀着崇敬之心踏入月克冲纪念馆——这座铭刻着共和国“小三线”建设峥嵘岁月的历史丰碑。作为昔日隐秘而伟大的军工堡垒,它如今已成为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的圣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红标语下,学子们神情庄重,誓言铮铮,许下了新时代青年的坚定承诺。纪念馆内厚重的历史画卷尚在脑海激荡,团队又在馆外偶遇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家。老人操着饱含深情的乡音普通话,将时光拉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动情讲述着先辈们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白手起家,如何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钢铁意志,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在这片热土上挺立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老人的叙述绘声绘色,仿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子身临其境,深刻体悟到传统军工文化所蕴含的撼人心魄的精神伟力。这份跨越时空的震撼,让三线精神如电流般穿透心灵,深深烙印在青年一代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在新时代征程中,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熔铸进青春血脉!

团队成员在月克冲纪念馆门前合照 供图:何天翘

仰望苍穹,探索浩瀚宇宙的征途,正是科技创新的最前沿阵地!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澎湃着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十九载光阴,英烈山上的星辰从未陨落。当国产新型预警机巡弋蓝天,这方承载忠魂的青山绿水,正以“红色引领、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崭新姿态,书写着“预警机精神”的时代注脚——这,就是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而月克冲纪念馆,厚重的军工传统与炽热的创新基因在此交融,向当代青年发出振聋发聩的时代召唤:唯有在守正中传承红色血脉,于创新里勇攀科技高峰,方能铸就产业发展的新质动能!深受感召的团队成员心潮激荡,他们誓言:将以英烈精神为指引,在知识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在创新的浪潮中奋楫争先,将青春热血融入科技报国的宏图伟业,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腾飞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撰稿:徐瑞、冯颖、黄可可 图片:何天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瑞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