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梦方舟·童心共筑(调研篇)| 寻迹千年古镇,探秘西砚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10 08: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嘉颖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数梦方舟·童心共筑”实践队合照

7月2日,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梦方舟·童心共筑”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胡健达老师的带领下赴廿八都古镇与江山西砚博物馆开展采访与实地调研活动,实践队员们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好奇与热忱,决心从古老技艺与历史遗存中找寻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密码。

廿八都·豆腐坊的经济密码

▲豆腐工坊负责人向实践队员介绍

在豆腐工坊负责人张君君的带领介绍下,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生产体系。从原料种植到成品制作,工坊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特别是对蒸煮工艺的精准把控。这些传承百年的工艺细节,不仅确保了豆腐的传统风味,更让这座工坊成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是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延续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豆腐制作工程

在负责人的详细介绍后,实践队员们观摩了豆腐制作的全过程,从豆子的浸泡到研磨,从豆浆的熬煮、点卤到压型,历时两个小时的完整工序让队员们叹为观止。每一粒豆子的严格筛选,每一道工艺的精准把控,都生动诠释了廿八都豆腐所承载的匠人精神。

▲实践队员体验豆浆研磨

为深入体验传统工艺,周同学自告奋勇参与了石磨研磨的实践操作。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他学习掌握推磨的力道与节奏,亲身体验了将黄豆研磨成浆的传统技艺。“看似简单的推磨动作,实则需要对力度和节奏进行精准把控,”周同学在实践后深有感触,“这让我真切体会到传统工艺的智慧与艰辛。”

▲实践队员采访豆腐工坊负责人

在随后的采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江山廿八都豆腐非遗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在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豆腐工坊建立优质优价收购机制解决原料难题,开发出豆腐冰淇淋等5大类创新产品;借助新媒体营销吸引海内外游客,并通过大陈面馆等“共富工坊”带动就业增收,形成“非遗保护-产品创新-产业带动-村民共富”的良性循环,为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

江山西砚馆·墨香里的活态传承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数梦方舟·童心共筑”实践队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了这座守护千年砚文化的殿堂。

▲江山西砚馆馆长向实践队员介绍

在江山西砚馆馆长徐则文的带领下,队员们观赏了馆内珍藏的历代名砚,深入探访了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随后,徐馆长向大家介绍了西砚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作为浙江省三大名砚之一,西砚以其坚实细腻的质地和精美的雕刻技艺闻名于世。然而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普及,西砚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实践队员学习体验西砚雕刻

徐馆长热情邀请了实践队员进入工作室,体验西砚雕刻的独特魅力。在徐馆长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用刻刀在砚坯上勾勒纹样,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精妙与不易,不由得对徐馆长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肃然起敬。

▲实践队员采访江山西砚馆馆长

在对徐馆长的专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在“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下,江山西砚的活态传承面临着三重挑战:经济发展导致“后继无人”,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存在疏离感,以及制作工艺的高难度形成传承门槛。针对这些困境,徐则文馆长提出了“传帮带+创新设计”的培养模式,推动西砚走进校园和商场进行活态展示,构建“教学-商业”的良性循环。这种“文化普及+技艺传承+市场反哺”的综合路径,让传统技艺既能保持本真,又能融入现代生活,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员看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赢可能。豆腐工坊和江山西砚馆通过体验项目、文创开发等市场化运作,既守住了技艺本真,又实现了经济转化。队员们认识到,非遗传承需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在融合发展中完成创新性发展,既坚守文化根脉的精神内核,又拓展时代价值的外在维度,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生动的实践样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嘉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