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理计算机“携手助残,共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手传心,共筑无声桥梁

发布时间:2025-07-08 15: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雨杉 吴建 王泓璇   阅读 52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推动残疾人就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携手助残,共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联合杭州善达未来助残服务中心共建社会实践基地,聚焦残疾人群体的职业技能提升与社会融入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践团队致力于助力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就业模式开发及社会公益倡导,呼吁公众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权益,营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自2025年7月1日起,“携手助残,共筑未来”实践团开始了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开展的是手语教学以及前期调研采访工作。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一、理论实践双轨并行,夯实手语基础

本次活动前期,实践团特邀学校手语社陈老师开展 “手语传情” 社会实践课程,为成员系统教授手语知识。课堂上,陈老师从手语的基础理论讲起,详细介绍了手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残障群体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随后,通过生动形象的示范,带领同学们学习日常问候语、数字、地名、简单动作指令等实用手语词汇以及后续将为善达未来萧山区助残扶贫科创园工作人员讲授的仓储相关工作用语。

▲图为陈老师对实践团成员进行培训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手语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面对手语动作的精细要求和与口语表达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家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手势,反复模仿练习。课程设置了现场提问、个人展示等环节,同学们互相纠正动作,尝试用刚学到的手语进行简单对话,为后续与残障群体交流互动筑牢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个人手语展示

二、实地教学与调研,搭建沟通桥梁

在前期学习基础上,实践团奔赴萧山区助残扶贫科创园,开展手语教学活动,并围绕残障人士的沟通需求与生活状况展开采访调研。

▲图为萧山区助残扶贫科创园工作人员打包现场

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了手语教学课程,从基础的日常问候语入手,如 “你好”“谢谢”“再见” 等,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耐心的一对一指导,帮助残障人士掌握手语的基本表达方式。为让教学更具实用性,志愿者们还结合残障人士的工作场景,教授了搬运、指路、求助等情境下的手语表达,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图为善达未来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手语学习场景

在开展手语教学的同时,实践团成员分组对残障人士进行采访调研,详细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尤其是沟通交流方面的痛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仓库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此外,实践团还与善达未来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经验。管理人员表示,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残障人士帮扶工作中,共同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与就业环境。

▲图为实践团与善达未来管理人员进行座谈

三、手语演绎诉深情,活动氛围达高潮

活动临近尾声,实践团为大家带来了手语表演《有我》。音乐响起,同学们整齐划一的动作、专注投入的神情,将歌曲中的坚定与温暖用手语完美诠释。指尖灵动,仿佛在诉说着对残障群体的尊重与支持,每一个手势都饱含深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手语表演

四、持续行动,让爱温暖延续

通过本次外出调研与教学,实践团成员们掌握了实用的手语沟通技能,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收集到了有价值的采访结果。后续,实践团将接着完成手语教学、社会调研与数据收集工作,并进行更多创新性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泓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