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李雅雯、张厚慧)2025年7月7日,“岭南甄选”突击队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珠海斗门区的青山绿水与老街深巷之间。这一次,他们走出“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来到金台寺和斗门旧街,将问卷和镜头直接对准斗门文旅最鲜活的声音——游客与当地经营者,只为探寻那藏在山水烟火与市井日常中的发展“金点子”。
金台寺畔:游客眼中的斗门魅力与期许
调研组成员采访当地游客(何淑敏 摄)
在绿意葱茏的金台寺,“岭南甄选”突击队副队长林琳和调研组组长杨淑珍带领队员们将问卷递到天南海北的游客手中。游客们的镜头记录下他们对斗门最直观的感受:“漂亮!这里是好山好水,好风光!”这是许多人脱口而出的赞美。来自江门的游客称是“回头客”,他表示:“我之前来过一次,便深深地喜欢上这边的环境。”金台寺远离市区繁荣,给他们提供一个心灵栖息地,能够让他们短暂逃离世俗,换取心灵的片刻宁静。甚至有本地人表示:“斗门是我的家乡,我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他们更是直言“家乡美”。几位桂林游客更是自驾远道而来,“我们是慕名而来,朋友强力推荐这里的美食和环境。”斗门独特的山水风光与文化韵味,成为吸引他们驻足的关键。
调研组成员在金台寺采访游客(何淑敏 摄)
当问及特色活动体验意愿,游客们对水上活动、公共开放空间的完善以及非遗文化体验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他们也提出倘若“交通便利”,他们会更加愿意参与特色活动。“交通便利”是他们普遍认同的优势,然而,当地“交通便利性仍需完善” 的反馈也同样清晰,成为制约部分游客体验的显性问题。部分景区交通不便,这也成为他们停下前进脚步原因之一。面对调研组组员们的调查走访,游客们眼中充满信任与期许,他们直言,大学生作为新鲜血脉,一定能够为斗门文旅发展提供更好的想法和建议。不少当地人也表示,他们期待这股青春活力能为斗门文旅注入新灵感。
助力斗门文旅发展,“岭南甄选”突击队一直在路上!他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尽管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但他们那股为助力斗门文旅发展的热忱和激情从未被消磨!
斗门旧街深处:商家的坚守与呼唤
调研组成员采访当地商家(何淑敏 摄)
转至承载着时光印记的斗门旧街,调研组组员们将焦点移向在此扎根的商家。问卷揭示他们的生存图景:客源以港澳游客和周边游客为主,本地年轻人反而较少光顾。一位店主坦言:“斗门旧街虽然能带动我们个体经济发展,但压力也实实在在。”租金、家庭负担如同无形的重担,“生意像老榕树的根一样盘着压力。”
当调研组组员们与商家们深入交谈发现,不少商家敏锐地发现当地发展潜力,再加上前期有政府带头发展,刚好与他们创业意愿相投,于是来此开店。商家店铺多为租用斗门旧街闲置骑楼,使得斗门旧街既保留原有特色,又能增添新的一抹新色彩。其中一位当地山货店主是客家人,他对未来既怀有朴素愿望,也深藏忧虑。旧街的扩建与发展,成为店家们共同的关切点。他们最强烈的呼声,是期待政府出手——希望有更精准、有力的措施出台,真正盘活这条老街的文化底蕴与商业活力,进一步带领斗门旧街文化发展,为这份坚守点亮更确定的未来。
满怀热忱,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带动文旅发展
调研组成员努力工作(何淑敏 摄)
脚下丈量大地,纸上写满期许。“岭南甄选”突击队调研组此行带回的,远不止是问卷上的勾选与建议。更是游客对山水与文化的热爱、对便捷与体验的渴求,商家在烟火日常中的坚韧与期盼,共同勾勒出斗门文旅发展的真实坐标。此次调研活动,也让调研组组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斗门文旅发展的“痛点”。如何让山水更可亲、让古街焕新生,答案或许就在这田野巷陌的细语回响之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厚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