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青承鱼灯突击队赴升平社区开展深度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08 20: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清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黄清)为深入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7月4日,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与顺德升平社区团委共聚一堂,围绕鱼灯非遗传承展开深入交流,通过实地走访探寻发展新路径,以青春力量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

座谈析势

座谈会上,团队指导老师详细介绍了团队情况,并分享了团队聚焦鱼灯非遗,从民俗传承、手工艺焕新等维度对升平社区的初步调研构想。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指导老师李秋坤

大良升平社区团委书记陈穗良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调研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随后的交流中,她系统介绍了升平社区的文化特色:讲解升平社区的历史底蕴,讲述大良鱼灯传承人潘智江老师坚守鱼灯技艺的故事,剖析大良文化脉络,推荐西山庙、顺德博物馆等重点调研场所。陈穗良书记特别寄语青年学子:“要深刻认识到,这次‘三下乡’实践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下乡’,而是要在基层实践中增长才干,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青春力量的同频共振。”

图为大良升平社区团委书记陈穗良

洞察困局

在交流时,陈穗良书记直面发展难题,为团队深入剖析了大良鱼灯发展与传承面临的困境:顺峰山鱼灯因风化面临撤展,传统静态展示难以吸引游客;康帅府的历史底蕴与蚝壳屋的生态智慧因缺乏互动体验而未能充分展示其价值;红色遗址与鱼灯非遗各自独立,未能形成系统的文旅IP。

图为陈穗良书记与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交流

实地探访

座谈会后,在陈穗良书记带领下,团队实地走访升平社区多处文化地标。顺德大良名扬里艺术馆黄媛馆长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历史建筑的营造智慧与文化渊源。

图为大良名扬里艺术馆黄媛馆长讲解

图为大良名扬里艺术馆黄媛馆长讲解

大良名扬里

旧称“羊咩巷”,曾是顺德的经济中心。巷内罗、冯、陈三姓聚居,罗氏祖先撰写顺德立县书,历史上共走出15名进士。这里的建筑以半亭、镬耳屋为特色,充分展现了岭南建筑智慧。罗氏家族名人辈出,尤以冯忠莲临摹《清明上河图》最为著名。

图为大良名扬里建筑半亭

图为大良名扬里建筑镬耳屋

蚝宅社区艺文空间

依托南门罗氏祖居而建,已有五百余年历史。蚝壳屋以蚝壳粉、糯米粉等黏连,冬暖夏凉且防潮防虫,建筑中运用的黑色元素呼应五行中“水”的意象,生动展现了岭南人依水而居的生态智慧。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参观蚝宅社区艺文空间

图为大良升平社区蚝宅社区艺文空间建筑

康帅府

图为大良升平社区康帅府

始建于明末清初,历经乾隆、同治年间重修。建筑呈三间三进格局,采用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搭配灰塑博古脊等特色元素。其为纪念北宋抗敌名将康保裔而建,是珠三角地区康王信仰与风俗的重要载体,兼具历史与文化价值。自2020年起,康帅府每年9月至10月举办鱼灯巡游活动,主会场设在门庭前。巡游队伍包括彩旗队、鼓乐队等,其中6米长的大型鱼灯由8名壮汉抬举,并由大良鱼灯传承人潘智江现场指导。

图为大良升平社区康帅府内6米巡游鱼灯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与鱼灯合影留恋

薪火相传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与陈穗良书记合影留恋

基于与升平社区团委的深入交流成果,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未来将紧扣非遗保护核心,拓宽调研深度与广度,整合匠人精湛技艺、古建独特资源及红色文化脉络,以青年微光为炬,点亮非遗传承之路,助力升平鱼灯故事奔赴更广阔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