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潘筱睿 郭莉 胡裕喆 曾鸿 唐萌茜 黄昊)2025年7月8日,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薪火承梦”社会实践队踏上庐山,在历史遗迹中追寻抗战烽火,以青春脚步丈量精神厚度。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学习,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感悟民族气节,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
美庐别墅:蝉鸣里的团结密码
上午九点,实践队抵达美庐别墅时,阳光正穿过浓密的香樟树叶,在青石板路上织出晃动的光斑。讲解员李姐是土生土长的庐山人,祖父曾参与过当年的会议筹备,她推开斑驳的实木大门:“当年就是在这里,窗外的蝉鸣与屋内的争论交织了整整十天。”
队员们的目光立刻被客厅墙上的黑白照片吸引 ——国共代表围坐在长桌旁,桌上的白瓷茶杯还冒着热气,窗外的石榴树枝叶探进窗棂。“你们看照片里的细节,” 李姐指着照片角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的笔记本上,‘团结’二字被圈了三次;国民党代表邵力子的钢笔斜放在文件上,墨水还没干。他们争论到深夜时,警卫员就在院里的石桌上热馒头,两党人员分着吃,谁也没把谁当外人。”
徐研博轻轻抚摸着照片里同款的藤椅扶手,椅面上的磨痕深浅不一,像是被无数次的紧握与摩挲刻下的印记。“课本里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总觉得是抽象的历史事件。” 他转身望向窗外,香樟树的枝叶间传来清脆的蝉鸣,“站在这里才明白,团结不是口号,是在民族危亡面前,放下分歧的勇气;是在长桌两端,共饮一壶茶的默契。”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们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庐山会议旧址:木椅上的全民誓言
推开厚重的木门,100 把木质座椅在大厅里静默排列,椅背上的编号从 “1” 到 “100”,仿佛还在等待当年的与会者。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的匾额上投下斑斓的光影。讲解员指着主席台中央的麦克风:“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就是站在这里,发表了那个让四万万同胞热血沸腾的声明。”
黄昊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仿佛能触摸到当年与会者的温度。“这把椅子可能坐过爱国商人,他当场捐出了全部家产;可能坐过大学教授,会后就带着学生奔赴前线;可能坐过普通农民,他听不懂太多道理,却记住了‘守土’两个字,回家就把儿子送去参军。” 他忽然睁开眼,望向主席台,“课本里的‘一寸山河一寸血’,此刻变成了这 100 把椅子背后的 100 个故事,变成了千千万万个不知名的中国人。”
在展厅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一份泛黄的《庐山声明》油印本,边角被无数人传阅得卷起了毛边。队员们俯身细看,墨迹因岁月而褪色,却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力量。“你们看这里,” 潘筱睿指着 “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中的 “皆” 字,“这个字把所有人都包括进来了 —— 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没有人是旁观者。”
图为讲解员带领实践队员重温抗战历史。
历史回响:青春与时代的对话
午后的阳光渐烈,实践队在庐山抗战纪念馆前的广场上驻足。广场中央的纪念碑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八个大字被阳光晒得发烫。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感悟,笔记本上的字迹都带着激动的颤抖。
“在美庐别墅看到国共代表分吃馒头的故事时,我突然懂了‘团结’的分量。” 徐研博翻开笔记本,上面贴着一片从别墅院里捡的香樟叶,“就像这片叶子,单独落下会腐烂,但聚成树荫就能挡住风雨。”
队员们还发现,无论是美庐别墅的谈判记录,还是《庐山声明》的油印本,都反复出现 “希望” 二字。“88 年前的人们,在最黑暗的时候依然相信希望,” 实践队队长在总结时说,“他们的希望是赶走侵略者,我们的希望是让国家更强盛。这希望,就是跨越时空的接力棒。”
离开庐山时,云雾已经散去,远处的鄱阳湖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蓝天。实践队的队员们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誓言,笔迹稚嫩却坚定:“以青春之名,承先辈之志;以吾辈之能,护盛世中华。”
车窗外,庐山的轮廓渐渐远去,但那些画面却在队员们心中愈发清晰:美庐别墅的蝉鸣里藏着团结的密码,会议旧址的木椅上刻着全民的誓言,纪念馆的阳光中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他们知道,这次重走抗战路,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今天的青年,也终将在时代的考验中,续写属于自己的荣光。
图为实践队员在庐山会议旧址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萌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