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星火淬炼千秋志,思想光芒照亮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7-08 13: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祥瑞 刘宝元 周佳怡 叶雅萍 尤淇 崔科凡   阅读 49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 (通讯员 许祥瑞、刘宝元、周佳怡、叶雅萍、尤淇、崔科凡)七月的井冈山,山风轻拂间涌动着厚重的历史气息。7月6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社实践。在这片革命圣地上,体悟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汲取跨越时空的精神滋养。

星火燎原映初心

上午九时,综合楼307教室静谧而庄重。肖小军老师以“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为主线,将历史的时针拨回1927年。他从“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井冈山”讲起,讲述毛泽东同志带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曲折历史,再到“历史怎样成就了井冈山”,阐释历史如何以战略选择与实践探索成就了井冈山革命摇篮地位,最后以“新时代如何回望井冈山”作结,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不仅是军事斗争的突围,更是思想觉醒的先声,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同学们在肖小军老师的精彩讲述中更加了解了井冈山斗争的辉煌历史,坚定了传承井冈山精神的精神信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  崔科凡摄

丰碑缅怀映丹心

午后,骄阳映照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灰石外墙,“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金色碑文在日光下愈发凝重。学员们列队拾级而上,脚步轻缓却格外坚定。

老师的讲解穿透时空,在英烈名录墙前,学员们驻足凝视。敬献花篮环节,学员代表缓步上前,轻轻抚平缎带褶皱;默哀时刻,山风掠过松枝,似在呜咽,不少人悄然垂泪。“坚定执着追理想”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语句,而是眼前沉默的碑文,化作心底无声的誓言。

图为实践团成员祭奠井冈山英烈 崔科凡摄

茨坪镇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像一部立体的史书。踏入展厅,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勾勒出战略脉络;红蓝箭头交错间,朱德、毛泽东部队的行军路线如血脉般汇聚,1928年4月的会师,标志着革命力量完成关键性聚变。展柜里,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徽章、一张张斑驳的文件,将井冈山精神具象成可触可感的历史切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尤淇摄

夜曲声声寄赤诚

夜幕降临,综合楼302教室的灯光点亮。张冉、王滢两位老师以“歌声中的红色记忆”为钥,叩开情感之门。《映山红》的旋律响起,“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学员们轻声跟唱,眼前浮现出送郎当红军的客家妹子身影;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合唱响起,整齐的歌声穿透窗棂。这不再是简单的传唱,而是跨越历史的精神呼应。

传唱红色旋律,就是让革命激情在新时代“复调演奏”;红色基因,在旋律中流淌,更在共鸣中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红歌 尤淇摄

薪火相传启新程

实践队队员食安2303班许祥瑞谈到:“以前读井冈山,是读历史事件;今日悟井冈山,是悟生命厚度。先辈把‘不可能’走成‘必由之路’,我们更应在新时代续写奋斗篇章。”

一天的研学,从理论深耕到精神洗礼,从历史回溯到情感共振,井冈山精神的内核“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在每个环节里层层剥茧、深度浸润。实践队员行管2302班刘宝元深刻认识到:井冈山精神是信仰的灯塔,照亮前行方向;是奋斗的标尺,丈量使命担当。实践队员将以这次实践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学习、发扬“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释放磅礴力量。

文字 | 许祥瑞 刘宝元 周佳怡

图片 | 崔科凡 尤淇

一审 | 许祥瑞 

二审 | 郭子鸣 

三审 | 叶雅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雅萍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